|
157| 79
|
古风词十一期初级班第十讲【青桐组】作业帖 |
|
| |
| ||
| ||
点评
容易让读者疑惑“慵懒”的原因,逻辑稍断。整体来看,这首词的情感内核很扎实,若能在格律细节和句意过渡上稍作打磨,相思的意境会更连贯,也更贴合《虞美人》词牌的韵律美感。
与后句“万里牵愁”的浓愁缺少过渡,直接转折显得突兀,未体现“虽懂不必朝夕,却难抵相思”的矛盾感;下片“锦笺暂叠生慵困”写“叠信时慵懒”,但未点明“慵困”与“相思”的关联,直接接“无赖凭人问”,
状态,精准贴合深陷情绪时的慵懒与执拗,情绪表达很细腻。二、不足之处:句脉稍显突兀句意转折与衔接稍弱:上片“何需朝暮共栖迟,一水牵愁万里、赠当离”中,“何需朝暮相伴”的豁达,
2. 炼字见巧,情绪有层次:“一水牵愁万里”的“牵”字极妙,赋予江水“主动牵动愁绪”的拟人感,搭配“万里”拓宽空间,凸显思念绵长;“无赖凭人问”的“无赖”不用贬义,反写“懒得向人解释、满心只有相思”的状
具体事物锚定相思——“横箫弄曲”藏牵挂,“叠锦笺生慵困”显慵懒,“雕玉搔头、挽青丝”更是将思念落到“为对方梳妆”的细节上,把抽象的“愁”转化为可感的动作与场景,让情感有了依托。
| ||
点评
整体而言,这首咏史词的基调与立意很成功,若能在炼字的精准度和上下片的过渡上稍作打磨,历史的苍凉感与叙事的流畅度会更上一层,更显“咏史见志”的韵味。
但缺少一句过渡(如“千载之后谁凭吊”),直接从“谁记”转到“渔樵醉话”,易让读者感觉场景切换稍快,历史叙事的连贯性稍欠。
2. 上下片意境衔接稍弱:上片聚焦“王朝覆灭、英雄已逝”的具体历史场景(龙楼凤阙、孤坟、吴钩越剑),下片转向“渔樵话史、往事如梦”的历史回望(渔樵、斜阳、荻花),二者虽同写“兴衰”,
若换为“映烽烟”或“伴烽烟”,更贴合剑与战争场景的呼应;下片“荻花翻作梦飘摇”中,“作”字略显直白,“翻成梦飘摇”或“逐梦飘摇”更能体现荻花与“往事如梦”的交融感,避免动词的生硬感。
1. 个别字词表意稍显生硬:上片“谁记吴钩越剑、饮烽烟”中,“饮烽烟”的搭配稍显牵强——“吴钩越剑”常与“饮血”“映寒”搭配,“烽烟”是战争场景,用“饮”字连接,易让读者对“剑与烽烟”的关联产生困惑,
| ||
点评
但“故旧心头想”中的“想”:“想”字过于直白通俗,古典诗词中表达思念常用“忆”“念”“牵”等更凝练的字
3,此词通过重阳的萧瑟与内心的汹涌形成对比,把对故旧的怀念和对母亲的孺慕之情写得深沉真挚,
4,画面词中整体古典韵味较浓,
2,起拍以“重阳”为引,用“三江浪”“万丈红尘”等意象借景抒情,将“思故旧”与“念亲恩”层层递进;结尾“泪满脸”“茱萸染山岗”以细节收束,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
上阕“上、想、江、长”押“江阳韵”,下阕“荡、养、娘、岗”同押“江阳韵”,一韵到底,韵脚清晰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枫林异隐老师点评:
1, 格律:基本符合《虞美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句四仄韵的体式。
| ||
| ||
| ||
| ||
|
| |
|
| |
点评
小开心老师浅评:很明显是李煜体的虞美人。上阙引用原句太多了,且上下片首句意重。下片措辞凝句比较不错,写意还可以。
| ||
|
| |
| ||
点评
小青老师浅评:问好同学!
这首小词通篇还是比较通顺,情景交融,唯有上片争奈春愁如海读着有些绕嘴,见意在用词上再推敲推敲。
| ||
点评
小青老师浅评:问好同学!
小词通篇情感婉约,有情有景,动静交替描述,点赞
| ||
| ||
| ||
|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11-3 19: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