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新韵吟苑首席版主
精华0
注册时间2019-5-5
威望505
金钱2536
贡献1617
首席版主
高山流水新韵吟苑首席版主
 
威望- 505 点
贡献- 1617 次
金钱- 2536 枚
 
|
近体诗的继承与创新
成达楚
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国的国粹,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纵观五千年文明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一个洋溢着雅风神韵伟大的诗的国度。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传统诗词在中国一万年也打不倒。所以,对于传统诗词,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继承,改革创新,发扬光大,使之不断地具备新时代的特征,成为广大人民大众更加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二十一世纪更加光辉灿烂。
一、需要继承的是近体诗的格律
传统格律诗的定字句、讲音韵、论平仄、用对偶的格律要求,使其结构美、音律美、抑阳顿挫、朗朗上口、便于吟咏和记忆。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发扬。因为这是中国特色,否则,就不是中国的格律诗。
有人说格律是镣铐,进行格律诗创作是“戴着镣铐跳舞”,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格律是格律诗的基本规则,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规则。如芭蕾舞要用脚尖跳,中国画要用丹青做颜料在中国的宣纸上画,外国的油画要用快干性植物油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画,能说这些规则是“镣铐”吗?再如,唱古装戏要依据戏中人物所处的朝代着相应的古装,可如果有人非说要改革着现代装,这还是古装戏吗?学习格律诗创作,绝不能因为过“格律关”有难度就不过,甚至打着“改革”“创新”等旗号废除它。其实,格律诗一直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演变着。词就是在格律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曲又是在词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五四”以后出现的现代格律诗(新诗)不也是在传统诗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吗?这些演变过程都是继承与发扬,完善与补充,共存与共荣的过程,直到现在传统诗词不但没有被消灭,而且在为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更加繁荣昌盛。在当代进行诗歌创作,可供选择的体式很多,为什么非要对格律诗的格律过不去呢?如果真正喜欢
传统格律诗的形式,还要把自己的诗作标注“×律”“×绝”,那就要遵循
格律诗的规则,否则直接去写现代自由诗岂不更好!
但是,近体诗在当代并非不需要再变革,只是需要变革的不是格律而已。
二、需要变革的是声韵和语言形式
近体诗需要改革的是声韵和语言形式,用句时下的行话说,就是解决如何用“旧瓶装新酒”的问题。
1.声韵要变革
在声韵方面,押韵应依据新韵,如《中华通韵》或《中华新韵》,句中用字的平仄可直接依据《新华字典》的四声确定。在以北方语系为标准对汉语声调实施改革已经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作诗用韵总不能还抱着陈旧过时的《平水韵》不放吧?更何况《平水韵》自问世以来自身就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平水韵》已经远远无法适应中华诗词创作用韵的需要,必须变革。而《中华通韵(16 韵)》则适应这一需要应运而生。它以现代汉语语音为基础,以《中华新韵(十四韵)》和《中华今韵(15 韵)》为参考依据,于 2018 年 5 月由中华诗词学会公开发布,并开始在一些中小学的教学中进行普及推广。因此,进行中华诗词创作,依据《中华通韵(16 韵)》用韵,依据《新华字典》的四声选用诗句中字
的平仄,则是中华诗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学习研究前人近体诗作品,仍然要依据《平水韵》。因为,《平水韵》是对清以前诗作用韵的规范化产物,与近体诗的用韵相适应。如果用《中华通韵》来审视近体诗的用韵或用“普通话”朗读近体诗,往往会产生许多声韵的不和谐,影响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推广新韵,也不应废除旧韵。
考虑到许多习惯运用《平水韵》的一些老同志们的喜好,可以分不同层次的人群分别对待的方式实施声韵的这种变革。比如对于中老年人可分三步走逐步过渡的方式进行:一是新老韵并存,即允许一些人继续用《平水韵》进行创作;二是用《词林正韵》的通用韵部作为诗的韵部,即用“宽韵”;三是逐步过渡到全部用新韵或通韵。从中小学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增设传统诗词声韵知识,倡导和鼓励年轻人直接采用通韵进行诗词格符合喜剧创作。
2.语言要变革
在语言方面,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且方言俚语均可入诗,语言要流畅,深入浅出,明白如话,不矫揉造作,不刻意用典,作到通俗易懂。只有这样,中华传统诗词才能实现大众化,才能把根深深地扎在广大民众之中,和时代协调一致同声同息,得到发扬广大。诗词创作,取材要贴近生活、讴歌主旋律;题材要广泛,体裁依内容而定;要以意取胜,以情感人,给人以美感;不能因辞伤意,更不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故弄玄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