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奉和一、三首
其一(讽官僚形式主义)
文牍堆山彻夜阑,霓虹照影绕雕栏。
虚名浮誉春宴后,空阁华庭紫禁间。
注:首句以“文牍堆山”暗讽文件泛滥、形式主义盛行,官员彻夜加班却无实效;
次句“霓虹照影”喻表面光鲜的政绩工程,实则空洞无物;
后两句批判官员追求虚名浮誉,在豪华宴席与空荡公堂间虚度光阴。
其二(讽民生工程作秀)
彩旗猎猎晓风残,铁马嘶鸣过市闩。
粉墙画栋新颜后,断壁残垣小巷间。
注:首句“彩旗猎猎”讽刺铺张的开工仪式,实则劳民伤财;
次句“铁马嘶鸣”指机械轰鸣的作秀工程,扰民却无实效;
后两句揭露表面“新颜”的民生工程,背后仍是破败的民生困境。
其三(讽政策空转)
金樽玉箸夜阑珊,云影天光映玉盘。
宏图伟略朝堂后,孤灯残卷陋室间。
注:首句以“金樽玉箸”喻官员奢靡享乐,政策空转;
次句“云影天光”讽刺空谈的理想主义,不接地气;
后两句对比朝堂的“宏图伟略”与百姓陋室的“孤灯残卷”,凸显政策与现实的脱节。
*
附:北宋权臣蔡京原文《绍圣春宴口号》其一:
牙牌晓奏集英班,日照云龙下九关。
红蜡青烟寒食后,翠华黄屋太微间。
北宋权臣蔡京原文《绍圣春宴口号》其一创作 绍圣年间(1094-1098年):
赏析:
该诗通过“牙牌”“云龙”“九关”等意象展现宫廷仪仗的庄严,结合“红蜡青烟”“翠华黄屋”等细节描绘春宴场景的奢华。
诗中既体现了北宋宫廷文化的特色,也隐含了蔡京对权势的自我彰显。
背景:
蔡京(?—1127年)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四次拜相,共执政十七年。
此诗或作于其晚年,借春宴主题暗含对自身政治地位的得意。诗中“太微间”指代朝廷,“黄屋”象征帝王车驾,反映了蔡京对权力的把控。
读史.奉和二、 三首
其一(承原韵·宫廷雅颂)
九霄瑞霭九重天,四海欢歌四海弦。
莫道圣明无远虑,尧风舜日永绵延。
创作说明:
首联以“九霄瑞霭”呼应“三春乐奏”,用“四海欢歌”对仗“万岁声连”,展现天下同庆之景。
尾联化用“尧风舜日”典故,暗喻君臣和谐如古圣贤,延续原诗“天威咫尺”的敬畏感。
其二(转韵·自然咏怀)
千峰翠绕千川碧,万籁清和万籁吟。
若问人间真乐事,青山绿水即丹心。
创作说明:转韵为“碧”“吟”“心”,以山水意象替代宫廷场景,突出自然与人的和谐。
尾联“青山绿水即丹心”化用“天威咫尺”,将君臣之乐转为天地之乐,表达超脱尘俗的意境。
其三(新韵·盛世抒怀)
五云瑞彩五湖宽,百业兴隆百岁安。
更喜黎民同此乐,春风化雨润长安。
创作说明:首联以“五云瑞彩”对仗“三春乐奏”,用“百业兴隆”呼应“万岁声连”,展现盛世气象。
尾联“春风化雨”暗喻君恩如雨,“润长安”既指都城,又谐音“长治久安”,延续原诗“同乐意”的祈愿。
*
三春乐奏三春曲,万岁声连万岁山。
欲识君臣同乐意,天威咫尺不违颜。
*
创作背景:该诗出自宋哲宗时期,蔡京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期间,正值崇宁年间(1102-1106),
反映了当时君臣宴乐的场景。
诗歌解析:
首句:“三春乐奏三春曲”以重复手法渲染欢庆氛围,“万岁声连万岁山”通过叠用“万岁”强化君臣同乐的场景。
后两句:“欲识君臣同乐意,天威咫尺不违颜”直接点明君臣心意相通,强调皇权与臣子关系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