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回复: 3

“拗救”是清人的伪理论

[复制链接]

1325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7147
贡献
29857
金钱
37394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5-10-20 14: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拗救”是清人的伪理论
         前些日子,听某网课讲到“拗救”,讲了好几个课时。一个诗律平仄问题,搞得如此复杂,老师费神费力地讲,学生费神费力地听,最后有些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易阳查阅了一些资料,把拗救的来龙去脉说给大家,让大家来评判一下到底该不该遵守如此所谓的“格律”。

现在通行的诗律理论讲到“拗救”一词,所谓“拗”就是以典型律句格式为参照,某个位置上的字本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或者本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这样不合格式要求的字,叫“拗字”,含有拗字的句子叫“拗句”。例如:“仄仄平平仄”句式,第三字应该用“平”,但写诗时如果用了仄声字,句子格局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这就是个拗句,例如“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司空曙),“薄宦梗犹泛,一树碧无情”(李商隐)等上句都看成拗句。

所谓“救”是补救的意思,如果律句中某个地方“拗”了,就需要在另外的地方调整一个字的平仄来补偿“拗”字,以取得音律方面的平衡。比如所谓“孤平拗救”,一般认为标准句“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字拗为仄,那么就必须把第三字改为平来救,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格式。

其实,拗救一说,唐未有此理论。我们现在所学的拗救理论大都遵循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而王力先生的格律知识主要来源于清朝几位学者的论著,如王士禛《律诗定体》、赵执信《声调谱》、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尤其是“拗救”理论,他坦陈“在没有看到董文焕的《声调四谱图说》以前,我自己就不知道律诗中有所谓‘拗救’(更正确地说,我从前只知有“拗”不知有“救”)”【王力《汉语诗律学·序》】。


图片


王力《汉语诗律学》继承了清朝王士禛、赵执信、董文焕这些学者的学说,把“拗救”分为四大类:甲种拗救(可以不救),乙种拗救(尽可能救),丙种拗救(必须救),特殊平仄形式。前三类之下又分成“本句自救”、“对句相救”、“本句自救加对句相救”等情况,把“拗救”讲得非常复杂。

现代其他格律书及古代汉语教材,基本上采用了王力的拗救学说,但各家理解不同,把“拗救”讲得非常混乱,不同教材说法互相矛盾,同一本教材举例自相矛盾的例子不在少数,以至于部分高校古汉语教师都一头雾水,讲到格律拗救部分,都打马虎眼,语焉不详,匆匆掠过。

其实,认真追究起来,唐朝人根本没有“拗救”的理论,宋朝人只有“拗”的概念,而没有“救”的说法,而且,宋朝人谈到“拗”的时候,多数是从赞赏的角度谈的。例如,《古今事文类聚》(南宋祝穆、元富大用、祝渊等编的类书):“七言第五字反其平侧,欲其气挺然,如‘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今俗谓之换字拗句。”,是称赞例句中第五字拗过之后,有“其气挺然”的效果。再如方回《瀛奎律髓》中说:“五言律亦有拗者,止为语句要浑成,气势要顿挫,则换易一两字平仄,无害也。”


图片

        “拗救”学说是清朝钱谦益、王士禛、赵执信、董文焕等人“总结”出来的,尤其是赵执信《声调谱》影响最大。他以格律诗四大典型句式为基础,对不合乎典型句式的诗句进行演绎解说,构建了一套繁琐复杂的“拗救”理论。比如,认为“仄平平仄平”是从“平平仄仄平”变来的,变化的途径是第一字拗为仄,第三字变为平,救了第一字。“平平仄平仄”是从“平平平仄仄”变来的,变化的步骤是:第三字拗成了仄,第四字变成平,救了第三字。总之,陷入了繁琐哲学。

清朝人把“拗”看成是失律、落调,这与宋朝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赵执信这个人讲解理论语气特别坚决,又喜欢制造神秘气氛,后代人对他的理论盲目遵从,以至于到现在还影响深远。

唐朝人写诗绝不是遵循着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拗救”理论的,他们是部分继承了齐梁间沈约的四声八病声律学说,并且自己有所探索和改进,上官仪、王昌龄、皎然都有诗词理论著作,大多保存在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他们有基本的格律规则,但绝没有繁琐的拗救理论。

关于拗救的说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有学者提出质疑,1998年,当代学者赵克刚对“孤平拗救”说提出质疑,1999年,廖扬敏对当今“拗救”学说的混乱局面提出质疑,认为各种“拗救”规则是否成立,应该通过对唐诗做周遍性统计来验证,然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2013年,石观海《诗词格律新说》提出了“拗救: 未尝有过的假古董”的观点,可谓石破天惊。同年,中国社科院万木春教授在其专著《诗词格律辩惑》中指出 “我们今天看到的并奉为经典的‘格律’,原本就是清代以后的产物。用今人的观点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未必贴切。可以作‘故事’讲,别当作科学”( 《诗词格律辩惑》258页)。2014年,钟如雄、胡娟著文论证唐诗“孤平拗救”之说不成立。2015年,龚祖培教授在全国公认的文科权威杂志《文史哲》上发表重磅文章《汉语诗歌“拗救”说辨伪》,全文30页数万字篇幅,多角度、全方位,深入细致地剖析了清儒“拗救”学说的虚妄性,论证令人信服。

总之,唐朝人写诗是有基本指导原则的,在平仄调配方面也是有基本原则的,但是绝对没有清朝人编造出来的“拗救”繁琐方法,什么“一字拗,三字救;三字拗,四字救;三字拗,五字救;五字拗,六字救;上句第几字拗,下句第几字救;一字两救,一字三救”等等。这些繁琐的所谓诗律,只会把学习者陷入到格律的陷阱中而忽略了诗的本质。

        此前我在空间发过一篇《三平尾是个伪命题》,感兴趣的学友可参阅,在此不再赘述。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39

主题

29万

帖子

9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核心栏目督导、辞赋骈文首席主持

Rank: 8Rank: 8

威望
4144
贡献
299886
金钱
30642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QQ
发表于 1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日子,听某网课讲到“拗救”,讲了好几个课时。一个诗律平仄问题,搞得如此复杂,老师费神费力地讲,学生费神费力地听,最后有些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易阳查阅了一些资料,把拗救的来龙去脉说给大家,让大家来评判一下到底该不该遵守如此所谓的“格律”。
闻弦歌而知雅意,醉赋章以和心声。独踪唱晚,醉穷半壶酒囊;孤旅惊春,吟落千树花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主题

29万

帖子

9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核心栏目督导、辞赋骈文首席主持

Rank: 8Rank: 8

威望
4144
贡献
299886
金钱
30642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QQ
发表于 1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拗救的说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有学者提出质疑,1998年,当代学者赵克刚对“孤平拗救”说提出质疑,1999年,廖扬敏对当今“拗救”学说的混乱局面提出质疑,认为各种“拗救”规则是否成立,应该通过对唐诗做周遍性统计来验证,然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2013年,石观海《诗词格律新说》提出了“拗救: 未尝有过的假古董”的观点,可谓石破天惊。同年,中国社科院万木春教授在其专著《诗词格律辩惑》中指出 “我们今天看到的并奉为经典的‘格律’,原本就是清代以后的产物。用今人的观点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未必贴切。可以作‘故事’讲,别当作科学”( 《诗词格律辩惑》258页)。2014年,钟如雄、胡娟著文论证唐诗“孤平拗救”之说不成立。2015年,龚祖培教授在全国公认的文科权威杂志《文史哲》上发表重磅文章《汉语诗歌“拗救”说辨伪》,全文30页数万字篇幅,多角度、全方位,深入细致地剖析了清儒“拗救”学说的虚妄性,论证令人信服。
闻弦歌而知雅意,醉赋章以和心声。独踪唱晚,醉穷半壶酒囊;孤旅惊春,吟落千树花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主题

29万

帖子

9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核心栏目督导、辞赋骈文首席主持

Rank: 8Rank: 8

威望
4144
贡献
299886
金钱
30642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QQ
发表于 1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唐朝人写诗是有基本指导原则的,在平仄调配方面也是有基本原则的,但是绝对没有清朝人编造出来的“拗救”繁琐方法,什么“一字拗,三字救;三字拗,四字救;三字拗,五字救;五字拗,六字救;上句第几字拗,下句第几字救;一字两救,一字三救”等等。这些繁琐的所谓诗律,只会把学习者陷入到格律的陷阱中而忽略了诗的本质。
闻弦歌而知雅意,醉赋章以和心声。独踪唱晚,醉穷半壶酒囊;孤旅惊春,吟落千树花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11-3 19: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