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寂静之声 于 2025-10-6 07:21 编辑
杂谈诗词诗歌(170)姿态化写作
文/韩鲁珩
今天中国诗坛盛行姿态化写作,姿态化写作的本质就是作者脱离了个人真实的生命体验,自我的人性意识,以诗歌为道具,以文字为演示,以虚荣为动力,以展示“才华”为目的,一种虚假肤浅的写作方法。用两个通俗的形容词来概括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意淫和”装逼“。
姿态化写作的主要特征情感表达浮夸、外显,常用激昂、哀婉、深沉的语气制造情绪张力。
这种情绪往往与作者的真实体验不符,更像是“表演出来的情感”,目的是打动读者或营造“深刻”的气氛。
频繁使用陌生、突兀、宏大的意象,但这些意象彼此之间缺乏情感、逻辑或经验上的内在联系。
意象不再承载真实体验,而成为炫技和装饰的手段。
2. 貌似“勘破红尘”的成熟语态
作者常以超然、洞察世事、冷静旁观的姿态自居,给人一种“思想高度”的印象。
实则这种语态多为刻意伪装,与真实思想深度并不匹配,形成“思想姿态”的假象。
3. 宏大、广博但空洞的叙述
文本往往借助历史、社会、自然、宇宙等大范围意象,营造一种“视野辽阔、思想深刻”的氛围。
但缺乏具体的感性支撑与内涵展开,宏大只是外壳,内里空洞。
4.形式先行、内容滞后
在创作过程中,形式技巧、语言风格、意象拼贴优先于真实经验和思想表达。
诗成为作者“塑造自我文学形象”的工具,而非心灵或现实的自然流露。
5. 强烈的表演与自我塑造意识
作者在文本中刻意展示“思想”“才华”“独特视角”,试图在读者与文坛中确立自身的“高度”。
姿态性写作动机带有明显的虚荣与名利潜意识,或者是清楚的名利诉求。
姿态化写作无论技巧如何雕琢,意象如何丰富,文辞如何华丽,始终难以掩饰其虚假、刻意与过度表达的本质特征,给人一种表演而非真实流露的体验。“任何一首诗歌,如果无法让人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声音与情感,无法触及其真实的意识与思想,那么这样的作品便背离了诗歌创作最根本的原则——真诚。”
真正的诗歌应当源于作者内心的真实体验与思想,是个体生命对世界的独特回应。而姿态化写作则脱离了这种内在体验,转向表演、包装与装饰。
在这种写作中,“语言”不再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变成了炫技的工具;“意象”也不是经验的提炼,而是随意拼贴的装饰品。当姿态化写作成为主流,文学圈和读者群的审美标准也会随之改变。
华丽的辞藻、虚假的意象、宏大但空洞的表述逐渐被误认为是“高水平”“有思想”, 这导致一种“假大空”的审美取向泛滥。
姿态化写作已成为当下中国诗歌创作的普遍现象与常态,这不仅削弱了诗歌的真实力量与感染力,更标志着当代文学艺术的一场深刻悲剧。
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诗人沉浸在意淫和装逼之中,自鸣得意,无法自拔。
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看,姿态化现代诗与古体诗中的“老干体”有着结构性相似,只是外在形式和修辞手段不同,内在的问题却相同:
空洞:
老干体诗往往堆砌典故、辞藻,形式上似乎恢宏,但实质上缺乏真实情感和独立思考;
姿态化现代诗则借助碎片化、意识流、语言游戏等技巧营造“深刻”的假象,但内容本身缺乏思想厚度和真实体验,成为“形式的内容”。
虚假:
老干体常常出于迎合、献媚或炫技而写,脱离个人真实心境;
姿态化现代诗也常常为了“进入主流”“体现先锋性”而刻意营造某种姿态,语言浮夸,情感造作。
煽情:
老干体诗往往依赖固定抒情套路(例如夸颂、叹古伤今),情感程式化;
姿态化现代诗也常用密集、断裂、反常结构制造“情绪张力”,但那种情绪往往是空泛的,不是由真实的精神经验生发的。
技术包装不同,本质相同:
老干体依赖的是古典修辞、格律、典故;
姿态化现代诗则换成了现代修辞手法,如意识流、蒙太奇、碎片化、跳跃结构、去语法化等。但这些技术只是外衣,本身并不能弥补思想和情感的缺失。
可以说,二者的区别仅仅是时代语汇的不同,而不是诗歌精神的不同。
2025,10,05 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