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寂静之声 于 2025-10-2 20:21 编辑
杂谈诗词诗歌(169)诗的散文化危机
文/韩鲁珩
今天,诗的散文化是文学的世界性现象。散文分行就是诗不仅在中国常见,在西方也是处处可见。毋庸置疑,诗的散文化变迁有着时代的适应性,加大了诗的自由度,同时也大大降低写诗的门槛,无论有无写诗的天赋,只要能够把散文分行断句就会获得诗人的满足感。白酒啤酒都是酒,何必在意酒精的浓度,这就是诗坛的现状,话语权而不是文学艺术法则决定文学意识和潮流。
事实上,诗的散文化是诗作为一种独特,需要天赋的文学体裁所面临的异化,或者消失的生死危机。诗的散文化导致构成诗的两个基本元素的淡化和消失,诗语淡化和乐感消失。
一、诗语与散文语的根本区别 诗语:高度压缩、词义富含厚度与多义、句法可被打断或省略、重意象与隐喻、语音(押韵、头韵、停顿)参与意义生成。诗语把语言当做一种声-义的复合体来使用。
散文语:追求句子的完整、语义的明确与逻辑连贯,语法完备,说明性强,重点在信息传达与论述而非声韵的共鸣。
二,乐感 诗的真情、真爱和真实的感性,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超出了语言所能直接表述的范围。言语在描述时,总是带着某种限制,而情感的涌动却没有边界。乐感不仅是语言的修饰,更是承载超出语言所能描述的真情与意境的载体。乐感让诗突破了语言的局限。
节奏与韵律是一种接近人类心跳、呼吸、步伐的天然律动。它让诗能够在文字之外,唤醒人的身体和感官的共鸣,从而成为真情、真爱、真实感性的自然表达与艺术补充。
因此,诗的乐感不是附属,而是本质。它将超出理性与逻辑的情感,转化为节奏与音韵的流动,使读者即使在无法完全解释其意义时,也能被情绪触动。乐感能够表达超出语言的诗意。
诗语给了诗的想象空间,乐感赋予诗超出语言的感性,这二者构成诗的基本艺术特征
当诗语淡化,诗句趋向完整的散文句型、解释性语句增多、修辞与多义被显性化消解,原本通过模糊、跳跃、省略产生的想象空间被填平,意境变浅,个性被稀释,诗逐渐沦落为分行的箴言或者小品。当乐感消失,诗的节奏、韵律弱化以至丢失,诗就无法以声律唤起人与自然的共振。失去乐感,诗就丧失了把“超出语言”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的通道。当诗语和乐感都不存在,真正的诗也就不存在了。
诗的散文化不仅在中国泛滥,同时也是世界性的潮流。欧美的现代诗,后现代诗,自由诗同样是散文分行的写作方式盛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天诗歌的创作数量比以前增加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网路信息,自媒体时代诗歌泛滥,但具有影响力,能被名叫的优秀诗歌却是极少。这个事实的结论就是,诗一旦流于平庸,失去了诗的基本特征也就失去了艺术的价值和魅力。
结语 诗的本质不是修辞或者主题,内容,而是用语言和声音结构传递诗意。只有当诗既保存乐感、又保持诗语的差异性,诗才能真正抵达“超出语言”的感性与意境。散文化的诗歌是对诗歌的解构,从而让诗失去言有尽意无穷的文学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