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1

第九期词曲吟诵班第三课《减字木兰花•琴》

[复制链接]

91

主题

318

帖子

2997

积分

版主

朗吟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1
贡献
477
金钱
1520
发表于 2025-9-30 11: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灵-儿 于 2025-9-30 11:51 编辑

                                                            图片1.jpg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

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讨论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讨论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的性格特点以豁达乐观、率真孤傲、重情重义、正直敢言为核心,兼具善良仁慈与坚韧不拔的特质,这些特点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与人生轨迹。

乐观豁达与超然物外。苏轼在逆境中展现非凡豁达,如乌台诗案后以一蓑烟雨任平生超脱苦难。他融合儒释道思想,提出游于物外的哲学,强调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从黄州躬耕到惠州食荔枝,均体现将苦难转化为生活艺术的能力。这种态度源自庄子哲学,使其在贬谪中保持精神自由。‌‌成为后世精神典范。
作为全才,苏轼在文学、艺术、生活领域均有建树。

《减字木兰花·琴》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词作,创作时间约为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近四年,正等待赴任汝州,心境既有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也有对音乐美学的深刻体悟。

91

主题

318

帖子

2997

积分

版主

朗吟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41
贡献
477
金钱
1520
 楼主| 发表于 2025-9-30 11: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吟诵要点

1.情感基调:

词中描绘的场景,不仅仅是弹琴,更是一种内心的修行和情感的表达。琴声时而如悲凉的风,时而如涓涓流水,勾勒出千古不变的情怀。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历史的回响,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曲终,耳边回荡的余音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绪。
我们在吟诵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要根据诗文所表达的内容,确立情感基调,情感基调对了才能更好的表情达意。

在这首词中,弹琴者的神态显得格外悠然自得,整个天地仿佛在这一刻都变得宁静无声。音符尚未跳动,玉指如冰般轻盈地滑过琴弦,音乐的意境已经悄然传达。这种安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美,仿佛悲风与流水在诉说着古老而深邃的情感。
我们在吟诵中不妨将自己置身于词中,做一回弹琴人,身临其境,感受神闲意定,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袅袅情思和悲风流水、意犹未尽的意境。
一份真情实感融入我们的吟诵之中,以情感人,先感动自己,然后感动听众,领会诗词那跨越千年的魅力。

                2.吟诵方法

吟诵基调确立好了,再来讲一下重点注意的地方:

关于《碎金词谱》,上二节课梅花老师和若蝶老师已经做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今天我们学的吟诵调也是源自《碎金词谱》。
《碎金词谱》融千载音律精华,汇古今词章雅韵,诚为传统音乐与文学交织的瑰宝。其谱字如金,曲调若玉,既存古意之幽深,又启今声之妙趣,实乃承启中华词乐的一座璀璨桥梁。

叶嘉莹先生说: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诗词一定要会吟诵才能真正得到它的精华,知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走入作者内心,穿越千年时空,用吟诵对话古人。

这首词我们在起调的时候不能太高因为后边的寥寥千古意"是高八度的音,起调太高的话这两个高音就上不去或者跑调,吟诵不出词中展现出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11-5 01: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