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精华949
注册时间2015-12-3
威望11796 
金钱255063 
贡献235834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威望- 11796 点
 
        
     贡献- 235834 次
 
     金钱- 255063 枚
 
 
    
 
 
 | 
 
 
发表于 2025-10-1 11: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吾波 于 2025-10-1 11:10 编辑  
 
词研第三课第一次作业 
春祺15-吾波 
 
1.简答李煜词风在亡国前后有什么变化? 
答:李煜词风在亡国前后的变化,核心是从“绮罗香泽”的宫廷闲愁,转向 “血泪交迸”的生命悲歌,可从内容、情感、意境三方面简要概括: 
亡国前,他身为南唐君主,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如宴饮、歌舞、情爱,风格柔靡绮丽,情感偏于轻愁闲怨,像《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中“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尽显奢靡场景,愁绪也多为“问君能有几多愁”前的“帘外雨潺潺”式闲愁。 
亡国后,他沦为宋廷囚徒,词中内容转向对故国的追忆、对身世的悲叹,情感真挚沉痛,意境苍凉开阔,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以往昔繁华对比当下凄凉,将个人悲苦升华为人类共同的家国之思,词风从“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境界大幅提升。 
 
2.你喜欢李煜的哪一阕词?为什么? 
答:我喜欢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因为既凝聚了个人生命的极致悲苦,又超越了个体命运,写出了人类共同的“失去”之痛,读之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一是词句具有很强的张力。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看似寻常却非然,昔日象征美好与永恒的“春花秋月”,如今都成了亡国羁身的煎熬,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反向排斥,比直白诉苦更显沉痛。接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依旧,人事全非,那种无力感瞬间拉满。二是“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最惊艳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不写自己窘迫,反而去想那些曾经的宫殿楼宇,或许还完好无损,但“朱颜”(既是自己的容颜,也是故国的繁华)早已改变。这种对比,却把亡国之痛写得细腻又刻骨:不是“雕栏玉砌已毁”的惨烈,而是“雕栏玉砌仍在”的残忍——它明明还在,却再也不属于自己,连回忆都成了刺。三是情感“物化”的写法别具一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把抽象的“愁”写成了具象的“春水”。春水滔滔不绝、昼夜不息,又带着向东奔涌的不可逆转,恰如他的愁绪:没有尽头,无法排解,只能任由它淹没自己。让个人的悲苦有了天地般的辽阔感,不再是帝王的一己之怨,而成了所有人都能共情的“对失去的怅惘”。这阙词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只有最直白的叩问与倾诉,却把生命的破碎感、时光的无情、家国的沦丧,都融在短短五十四个字里,真正做到了“以血书者”的境界,也难怪这阕词成了他的“绝命词”,足以流传千年而不朽。 
 
3.以《思念》为题,按《钦谱》填一阕李煜正格体《浪淘沙令》,用《词林正韵》。要求:把你的写作思路(200字以内)附在作品后。 
浪淘沙令·思念 
春祺15-吾波 
解组别乡关,花甲霜寒。息男檐下护孙娟。两载浇花盈笑语,至学童园。 
节序痛椿残,慈鬓霜蕃。弟姝承侍略心安。秋至频添双挂念,如负南山。 
 
(附写作思路:2年前公职退休,离开了生活工作近60年的小城市老家,来到了儿子居住的大城市,帮助照料孙女2年,现孙女入托上学。两年多每月均回老家看望或问候老父母亲。今年父亲节家父仙逝,享年86岁,剩下82岁的老母亲,在老家由3个弟妹近距离关照。我们夫妻现就读老年大学,一边学习一边养老。正值金秋季节,时常一头思念远在几百里外的老母亲,一头挂念相距十几里路的儿子孙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