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5-2-7
威望35
金钱101
贡献66
中级会员
 
威望- 35 点
贡献- 66 次
金钱- 101 枚
|
发表于 2025-4-9 12: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雪飘逸 于 2025-4-9 13:00 编辑
沧浪书院绝研班第九讲绣菊组作业:
绣菊48-童心未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
(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
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沈范早知何水部”
“沈范”
南朝梁诗人沈约、范云的并称。 沈约曾领中书令迁尚书令,
范云曾领太子中庶子迁尚书右仆射。
引:唐李商隐《漫成》诗之三:“此时谁最赏, 沈范两尚书。”
“何水部”
何逊,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人(今属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
据说他8岁就能作诗,20岁左右被举为秀才,与他同时代诗人范云见到他的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之交"。沈约也很欣赏他的诗。他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并随萧伟去江州。后来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病逝后葬于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曹刘不待薛郎中”
“曹刘”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薛郎中”
薛据,盛唐诗坛著名诗人,杜甫、王维诗中作“薛璩”,其兄薛播、薛揔,名皆从手旁,知当以薛据为正,“璩”或为后世板划之误。唐河东宝鼎(今山西万荣县)人。薛氏为河东望族,《旧唐书》·薛播传》云薛播,薛据兄弟七人于开元、天宝间“并举进士,连中科名。衣冠荣之”。 薛据排行第三,所以当时称他作薛三。
创作背景
一、时间背景:
767年,杜甫已经五十多岁,正处于晚年的创作高峰期。此时的杜甫经历了多年的漂泊和动荡,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年,杜甫居住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生活相对稳定,但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的苦难。
社会背景:
唐代社会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落。杜甫的诗歌创作深受这一时期社会动荡的影响。
杜甫在夔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作品多为抒情诗,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的大意:
沈约和范云早就认识水部郎中薛据,曹植和刘桢也不需要薛据薛郎中的评价。我在官署开办了一个文苑,吸引有识之士前来吟诗作画。闲来无事之时,也拿起鱼竿来到河边垂钓,做一个悠闲自在的钓鱼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