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诗梦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0-5-26
威望657 
金钱1736 
贡献889 
 
 
 
高级会员 
一壶诗梦版主 
  
 
     威望- 657 点
 
        
     贡献- 889 次
 
     金钱- 1736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4-7-29 10: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袁崇光 于 2024-7-29 10:04 编辑  
 
     (27)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近体诗笔致细腻,状景手到擒来,亲切如在近前,自是常读常新。 
       例如《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再:《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欧阳修《六一诗话》,开一代风气,是最早的古代诗话,一些精辟的见解,读之如当头棒喝。 
       魏庆之《诗人玉屑》中,录有《六一诗话》的一则曰:“意在言外”: 
      “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欧阳修称赞杜甫的名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都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些佳句所以感人,是让读者吟诵之馀、咀嚼其深一层的况味。通常写景,只在表层,像这个像那个,很逼真。果如是,也算好手了。然而一览无馀之后,定然枯死在句下。 
       而回看“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句,看似寻常之笔,却知其神来之笔、精警之意贯穿千古而不朽。 
     (这个名句,是否出自杜甫,也有存疑,待考。) 
       读温庭筠之句,恐怕三伏天也会感觉冷透肌肤。 
       至于贾岛句,正可知艰难孤旅,满腹愁思,令人望而怯步。 
       ——我们所熟知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理应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个意思吧。 
       而“意无穷”,难度过高,似有夸张的成分在内:哪一首诗能达到“其意无穷”呢?我们读到此,能知道下笔时,给读者留些馀味去琢磨,已然很了不起了。 
       因此,欧阳修称赞梅圣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不尽”,就是“馀味”,或说“馀味绵长”也可,不等于“无穷”,这才算恰与其份。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