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雁入群格(孤鹤入群格、孤雁混群格)    (1)、解说   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或称孤雁混群格。就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混入一群黑雁一起振翅高飞)。   此格唐人早已有人使用,只是无名称。宋朝时没有孤雁入群的叫法,杨万里便把它归入辘轳体(应该说辘轳格,那时辘轳格与辘轳体不分。见《寄题刘凝之坟山壮节亭用辘轳体》)在明代的谢榛在其所著《四溟诗话》之后,后人才依傍孤雁出群格而取名为孤雁入群格,飞雁入群据说是清代的汪师韩在《诗学纂文》中提出来的。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孤雁入群格”不常用,由于是尾句借用同韵母的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破坏了偶数句押韵的原则,所以一般不常用。考试用四韵的话,用了“孤雁入群格”则只有三个韵了,所以人说是落韵。但是,俗话说格不害意,在平时写诗中,诗人因为激情澎湃,为了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需要,一时在本韵部里又找不到准确的字眼,不得已之下,借用邻韵部的字眼作为全诗结句的韵脚。所以说,“孤雁入群格”是一种不常用的“格”,但又是某些诗人在某些场合不得不用的一种“格”。但它与孤雁出群格毕竟不能相提并论,孤雁出群格在历史的积淀中已成为正格的要素之一,孤雁入群格由于天生的弱点,永远也挤不进正格。   孤雁混群格中混入的韵脚也不是可以乱用的,必须是韵母相同或相似的韵部。   今韵中把很多发音相近的字合并在一起成一个韵部,已经使格律诗简单化,所以用今韵就没有了“孤雁入群格”的格式。   孤雁入群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首句不押韵的,一种是首句也押韵的。   首句也押韵的,情况较复杂,首句押韵与孤雁入群组合有三种形式:BAAAB、AAAAB、BAAAC。   AAAAB,这里首句的韵同本部的韵,因此不存在孤雁出群格,只有孤雁入群。   BAAAB,这里首句是孤雁出群格,尾句是孤雁入群,属于孤雁出群格与孤雁入群格相结合,由于首尾韵都是邻韵,全首便成为抱韵。这只是抱韵中的一种,例子便放在抱韵中。   BAAAC,这里首句是孤雁出群格,尾句是孤雁入群,属于孤雁出群格与孤雁入群格相结合,由于首尾韵不同部,全首便有了三韵。因此例子放在三韵诗中。      (2)、诗例   A、首句不押韵     西亭即事  唐·李颀(690?—751?) 
    桃李皆开尽,芳菲渐觉阑。/寒 
    鸟声愁暮雨,花色疑春寒。 
    倚石攀藤蔓,窥林数竹竿。 
    葛巾常半著,何处似当閒。/删        园  唐·杜甫(712年—770年) 
    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元 
    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 
    始为江山静,终防市井喧。 
    畦蔬绕茅屋,自足媚盘餐。/寒      B、首句押本部韵与孤雁入群结合     高安公主挽歌二首其二  唐·李乂(647-714) 
    宾卫俨相依/微,横门启曙扉。/微 
    灵阴蟾兔缺,仙影凤皇飞。/微 
    一水秋难渡,三泉夜不归。/微 
    况临青女节,瑶草更前哀。/灰    
    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  唐·元稹(779年—831年) 
    腊酒自盈樽/元,金炉兽炭温。/元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