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篇; 鸱 吻(老九) 龙有九子之九; 鸱 吻 陈玉喜 【一】 四处眺望鸱螭吻,九子常饰于屋檐; 平步青云殿脊兽,头形其像逐宫殿。 龙族文化炎图腾,威武奋发披靡显; 驱逐厉鬼守家宅,冀求丰足丁旺延。 【二】 宅戗脊端饰龙首,龙头鱼身虬尾鸥; 登者鲤鱼跃龙门,驱除魑魅水火救。 龙纹四爪怒腾空,张口吞脊俯瞰瞅; 屋脊走兽垂檐角,正脊两端翘鸱鸥。 【三】 剪去尾巴蛇四脚,正吞屋脊尾卷翘, 龙形蚩兽吻之称,汉代屋阙明器耀。 皇家中轴寺庙宫,殿顶歇山造型妙; 外部雕刻鳍纹象,皇权龙鳞如生巧。 赏析; 螭吻[chī wěn]由鸱尾、鸱吻(音吃吻)演变而来,好望者、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唐朝以前的鸱尾加上龙头和龙尾后逐渐演变为明朝以后的螭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平生好吞,殿脊的兽头之形是其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古代中国宫殿建筑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部分民居会有小巧的螭吻。螭吻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中国宫殿建筑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兽,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俯视人间,真有点"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味。 螭吻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所需要,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螭吻又叫鱼龙,鱼和龙的结合体,是古代传说龙生九子之一。九子中,螭吻被认为是来源于印度佛教。相传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羯鱼随佛教传入后变化而来。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 龙头鱼身。 螭吻,其寓意在佛家为护法,有驱凶辟邪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人们常把它用作建筑物的装饰,尤以作屋脊镇火的兽头为多,做张口吞脊状,并以一剑以固定之。从远古图腾崇拜的演变来看,鱼变成龙是因古代以鱼为图腾的氏族融合到了龙图腾的民族,作为族徽的图腾形象也跟着起了变化,变成了龙头鱼身的鱼龙。鱼龙的形象种类很多,有的龙特征多一些,有的鱼特征多一些。古代有一说法"鲤鱼跃龙门"、"登者化龙",即渊源于此。后代又把"鲤鱼跃龙门"来比喻科考,考中者即鱼化成龙,民间艺术多以此为题材。 古代中国建筑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中国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中国古建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总之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除了鸱吻的名称有所不同外,它的造型也有所区别,也就是说鸱吻的形式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汉代石屋石阙和明器等上的屋脊是用筒瓦垒砌而成的。屋脊两端向上隆起,形状很像后来鱼尾形状的鸱尾。汉朝时建造宫殿,为防止起火就在屋顶正脊两端安装形状类似鸱的尾的吞脊兽构件。唐代以后这种构件因为其形状逐渐称为鸱吻。到了明清时期,大型的鸱吻多用于宫殿建设,又称为"正吻"、"龙吻"。清式殿堂建筑,不论是庑殿顶还是歇山式建筑的房脊之上,都把建筑的功能与艺术造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起到建筑艺术中的完美和谐的统一,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最高型制。在等级森严的帝王时期,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一类的皇家建筑,是中轴线建筑最常采用的形式,如故宫午门、太和殿等。比如南北朝时地面上的陵墓建筑,屋脊上鸱尾的尾身竖直、尾尖向内卷曲,外部又雕刻鳍纹形象,已成为较正规的鸱尾形状。晚唐以后,鸱尾形象演变成兽头形,还发展成了使用涂釉的大型瓦件来制作。宋代以后,鸱吻的造型都仿效唐代的做法,采用了兽头形。到了明清时期,皇帝至高无上,龙的造型成了皇权的象征物,鸱吻的造型也就变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龙头型,具体形象是龙头双眼瞪目,张着大口,吞着正脊,上部向内弯曲后又向下卷曲,很难看出鱼尾形状了,而且鸱吻上还雕刻出龙鳞,栩栩如生。明清时期的鸱吻位于建筑屋顶正脊两端,一般尺度都比较大,所以又可称为正吻、大吻。一般等级比较高的官式建筑屋顶的正脊上都设有正吻。 鸱吻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