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诗人
秋凉
晚风檐外拨商秋,一曲清凉入小楼。
十里纷尘偏不走,半桥斜日却难收。
已无情境怜花落,尚有心声荐水流。
倚着阑干作长调,谁知老格失群鸥。
【包德珍评】:晚风檐外拨商秋,一曲清凉入小楼。商秋:秋天,古以五音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所以称秋为商秋。晚风在拨弄秋曲,清凉进入小楼,其中:“晚、秋、清凉”其季节感觉,主人感物起兴,淡淡之忧触景油然而生。
十里纷尘偏不走,半桥斜日却难收。 “纷尘偏不走,斜日却难收。”语言风格出新而瘦硬由“偏”字与“却”字突显而出。意象峭健,笔触老道,意蕴奇警,寄托遥深。表面看明白但细品其味无穷,颇见几分感慨。
已无情境怜花落,尚有心声荐水流。交互、综合使用移情、通感和暗喻等手法,直率袒露毫无顾忌地抒发个人此时的情感,天然真淳,反应出内心含郁深沉复杂的起落情致。 倚着阑干作长调,谁知老格失群鸥。
结联以格律诗之一的特点:
“孤雁出群格”来形容内心秋之无比的寂寥,难解难化,悲慨委婉深隐清切,意在言外,读之别有一番风味。
这首的背景,或许近期个人身体不适之心绪,或许刚刚过去的火热天气各地之水灾,等等导致入秋之凉意,以“凉”拓展心灵深处之感慨,此意深广颇费一番心绪解读。但这首诗让我们体品了诗的哲理感悟是以哲理感物和以物感悟。如果说情感还不仅仅是诗人的直感,那么哲理则是诗人透脱了诗感的对象,由表及里发现了其内在的哲理。这首律如钱钟书先生说过的一样:“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因之耐品则使之动笔略谈读诗的点滴感受,与作者共切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