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精华5
注册时间2018-10-5
威望3058 
金钱7560 
贡献2659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威望- 3058 点
 
        
     贡献- 2659 次
 
     金钱- 7560 枚
 
 
   
 
 
 | 
 
一、唱和的本意 
   唱和原意是歌唱时此唱彼和,一方歌唱一方和,例如词牌《竹枝》中特别标出了“和声。”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槅子(竹枝),眼望穿(女儿)。○○●●,●○△。 
 
   从词谱中看到,一共只有14个字有平仄符号的标志,可见(竹枝)、(女儿)不是词谱上的字。《钦定词谱》中解释道:所注竹枝、女儿,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 
    在《诗·郑风·萚兮》中有:“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唱’。”《荀子·乐论》中也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知道有一部老电影叫做《刘三姐》,刘三姐的山歌是这样唱的: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 ........ 
 
二、诗词赠答 对押韵没有要求的唱和 
   最早的唱和对于押韵没有要求,只需要在诗意上有所呼应即可,例如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唱和。永贞革新十年以后,二人回京没有多久又一次被贬,柳宗元与刘禹锡告别时做了一首七律,《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刘禹锡回了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这两首都是七律,但是对于押韵没有什么要求。柳宗元押青、庚韵,刘禹锡押支韵。 
 
三、元白唱和 
   中唐时,元稹白居易开始大量地以次韵方式相互唱和,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元稹、白居易分别被贬通州、江州,今天我们发个微信即可互相告慰,当时的人当然是以书信往来,不过这两位却频繁寄诗,酬唱不绝。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说: 
居易雅能为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 
   元、白此期的唱和诗多为长篇排律,既要遵守格律,还要注意次韵相酬,短的五六十句,长则数百句, 如白居易有《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寄元稹,一韵十个字,100韵就是1000个字: 
南去经三楚,东来过五湖。 
山头看候馆,水面问征途。 
地远穷江界,天低接海隅。 
飘零同落叶,浩荡似乘桴..... 
 
省略1000-40字 
元稹即作《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回赠: 
我病方吟越,君行已过湖。 
去应缘直道,哭不为穷途。 
亚竹寒惊牖,空堂夜向隅。 
暗魂思背烛,危梦怯乘桴..... 
省略1000-40字 
元白二人的诗要注意次韵不能有误,还要注意粘连、平仄,中间98联还要对仗,是不是好难? 
 
 
四、诗词赠答唱和 依韵、用韵、次韵(步韵) 
1、依韵、用韵、次韵的区别 
*                 依韵 :按照他人诗歌的韵部作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而不必同字; 
*                 用韵:指与原作韵字相同,但先后次序有变化; 
*                 次韵也叫做步韵:指与原作韵字相同,次序也不变,如上面元白之间的次韵诗。元白以后的诗人唱和越来越喜欢次韵,例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秦观的《千秋岁·水边沙外》流传下来宋代次韵词就有几十首。 
注: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2、古人的依韵也是次韵 
不过古人题目中的“依韵”有很多就是次韵(步韵),例如梅尧臣次韵欧阳修的《感兴五首》。 
《感兴五首之一》[宋] 欧阳修 
奉祠严秘馆,摄事罄精诚。 
岁晏悲木落,天寒闻鹤鸣。 
念昔丘壑趣,岂知朝市情。 
弱龄婴仕宦,壮节慕功名。 
多病惭厚禄,早衰叹余生。 
未知犬马报,安得遂归耕。 
《依韵奉和永叔感兴五首之一》[宋] 梅尧臣 
泉上有君子,斋祠达主诚。 
向来霖雨暴,触处蛟鼍鸣。 
既祈致日出,杲杲纾民情。 
天子遣以报,固匪媚取名。 
因成感兴章,庶用语平生。 
蹈道欠已熟,情田不须耕。 
 
3、古人的用韵也是次韵 
   同样,题目中说是用韵的,但是很多作品其实也是次韵,例如陈亮和辛弃疾之间的彼此唱和。 用韵不需要韵脚的次序一样,但是这两首词的韵脚次序完全一样。 
《贺新郎 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宋] 陈亮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椿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鞲,算於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这两首都是入声韵:说、葛、雪、发、月、瑟.......... 
 
四、次韵胜过原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价苏东坡的杨花词胜过章质夫的原词: 
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章楶(念jié,1027年—1102年),字质夫,是北宋的名将,多次击败西夏军,《宋史》评价道:“ 楶立边功,为西方最。”章楶可不是一个武夫,他在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及第,而且在礼部考试时名列第一。我们先看看章质夫的《杨花词》: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下面是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词咏物拟人,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他 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首词既是咏物也是写人,这是很多人认为苏轼比章质夫词高出一层的原因。 
   不过,虽然苏轼的次韵词更为流传,也受到更多人的推崇,但是也有不同意见,宋朝的魏庆之就认为章质夫有苏轼不及处: 
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必能及......... 《诗人玉屑》 
您以为谁的杨花词更好呢? 
 
    唱和诗使用原诗词的韵脚,如同在格律上又加了一层镣铐。就像元稹白居易那样,本来1000个字的排律就极其难写,还要次韵,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次韵也是遣词造句的一种训练,对于初学诗词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练习笔杆子的好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