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0|回复: 5

[诗词理论] 宋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钟振振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0-10-26 03: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典诗词 于 2020-10-26 06:16 编辑

宋词的理解与误解(七) 钟振振

《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宋]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关于“君是南山遗爱守”: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南山遗爱守——颂扬朱寿昌是一个好官,遗留下仁爱的政绩。南山,即终南山。按朱寿昌早岁曾任陕州通判,终南山在陕州之南,故称为南山遗爱守。通判位次于太守,亦称通守。”(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82 页)

按: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陕西路》曰:“大都督府,陕州,陕郡,保平军节度。……治陕县。”即今河南三门峡市及陕县一带。又曰:“长安(县)……有终南山。”北宋之长安县,其地今属西安。两地相去甚远。说“终南山在陕州之南”,是错误的。

且“守”通常是指州郡长官,即太守,宋时称“知州”。通判固然可称通守,但“通守”毕竟不是“守”,也不能称“守”。

因此,说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南山守”,无论从行政地理的角度还是从职官称谓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妥当的。再说,《宋史》卷四五六《朱寿昌传》于其“通判陕州”只用此四字一笔带过,并没有提供任何“遗爱”于当地百姓的事迹。

《宋史》本传记载朱氏所经历的州郡差遣,除通判陕州外,还有通判荆南(今湖北荆州一带)、权知岳州(今湖南岳阳一带)、知阆州(今四川阆中一带)、知广德军(今安徽广德一带)、通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一带)、知鄂州(今湖北武昌一带)等。比较之下,这些地区离终南山就更远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苏轼此词有文字传写的错误。

窃以为“南山”当是“山南”的倒置之讹。理由如下:

一、“君是”二句对仗,“南山”对“剑外”不甚工。如乙作“山南”,方位字“南”和“外”处在相同的位置(第四字)上,就齐整了。当然,古人对仗有“蹉对”法,“南山”不一定非得乙作“山南”才可以对“剑外”。因此我们也不把它看作首要和唯一的根据,关键还在下面。

二、朱寿昌在知鄂州之前曾知阆州,而阆州在唐代属于山南道。《新唐书》卷四〇《地理志》四《山南道》曰:“阆州阆中郡,上。”古代文学作品中习以前代地理专名指称本朝相应的地理专名,唐人用汉,宋人用唐,属于常识范围,例多不赘。

三、更重要的是,《宋史》本传详细记载了朱寿昌知阆州时的一桩德政:“知阆州,大姓雍子良屡杀人,挟财与势得不死。至是又杀人,而赂其里民出就吏。狱具,寿昌觉其奸,引囚诘之曰:‘吾闻子良与汝钱十万,许纳汝女为妇,且婿汝子,故汝代其命,有之乎?’囚色动,则又擿之曰:‘汝且死,书券抑汝女为婢,指钱为顾直,又不婿汝子,将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几误死!’以实对。立取子良正诸法。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

苏轼是蜀人,发生在蜀地,由他友人审理的这一案件,他不会不风闻。其词称朱寿昌为“山南遗爱守”,或与此有关。至少,这是朱氏之所以“遗爱”于阆州百姓的许多事迹中的一件。要之,“君是山南遗爱守”不应是词人随口奉承的溢美之词。

四、从这首词的行文脉络来看,上片是贴紧了鄂州与蜀中两地,朱寿昌和自己两人的交叉关系在作文章。“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城春色”,说长江从自己的家乡蜀中奔流而下,经过朱寿昌现在所任职的鄂州。

自己和蜀中为一方,朱寿昌和鄂州为另一方,本来没什么瓜葛;但一条长江,却将双方联系了起来。“君是山南遗爱守,我是剑外思归客”,说朱寿昌曾在蜀中作过官,自己则本是蜀人,想回蜀地。

由于彼此都与蜀中有关,那么双方的关系就更亲近了一层。“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是总束上文:正因为这种种缘分,自己对朱寿昌所在之鄂州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岂能无动于衷?所以愿将自己的感想,殷勤地向朱诉说。

这一长段文字,环环相扣,逻辑是很严密的。倘若“君是”句不指朱寿昌在蜀中知阆州时事,则线断珠散,文义便无法贯穿了。

关于“江表传,君休读”:

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江表传》——记载三国时吴国的人物事迹,此书今不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82 页)

按:《江表传》,晋人虞溥撰,已佚。但《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多有引用,虽非完璧,而管中窥豹,仍可略见一斑。裴《注》所引,以《吴书注》为最多,可知该《传》是以记载孙吴历史为主;《蜀书注》中也有不少,可知该《传》兼载蜀汉事迹,但其内容每与孙吴之人之事有关;《魏书注》中仅引了一条,但却至关重要。

原文曰:“献帝尝特见虑及少府孔融,问融曰:‘鸿豫何所优长?’融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虑举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权安在也!’遂与融互相长短,以至不睦。公以书和解之。虑从光禄勋迁为大夫。”

这里的“公”指曹操。“虑”即郗虑,字鸿豫,建安初官侍中,后为光禄勋,终御史大夫。他与孔融不和,竟承曹操风旨,构陷孔融于罪。此条记载曹操专权时献帝朝臣互相攻讦之事,人物、史实均与孙吴了不相涉。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江表传》主要记载孙吴历史,亦间及蜀汉和献帝朝之事。

苏轼词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从这文义上来推测,《江表传》中当记载有祢衡被杀之事,否则词人何必要劝朱寿昌“休读”《江表传》呢?不读《江表传》,或许是害怕看到其中关于祢衡遇难的记载,因为它使人伤心。



945

主题

7万

帖子

2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022
贡献
75029
金钱
9359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6 13: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寿昌在陕西任通守期间留有爱民之美誉,政绩突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5

主题

7万

帖子

2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022
贡献
75029
金钱
9359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6 14: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历史,“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即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称霸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之流,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烟云。此句流露出苏轼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60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九州拾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670
贡献
23105
金钱
4830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0-26 20: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欣赏学习好文,很有收获。点赞。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5

主题

7万

帖子

2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022
贡献
75029
金钱
9359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7 14: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上草 发表于 2020-10-26 13:58
“朱寿昌在陕西任通守期间留有爱民之美誉,政绩突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5

主题

7万

帖子

2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022
贡献
75029
金钱
9359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27 14: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上草 发表于 2020-10-26 14:05
“苏轼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历史,“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即书生何苦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11-11 02: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