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精华5
注册时间2020-10-11
威望514
金钱2819
贡献2025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威望- 514 点
贡献- 2025 次
金钱- 2819 枚
|
“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即“忽然” 万献初
万献初,男,湖北咸宁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大典·音韵分典副主编》,《辞源》第三版分主编。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写军幕生活的名篇,千古传颂。
诗首劈面以风卷草折的动感横空铺展塞外八月飞雪奇景,激发人新奇而壮阔的浪漫情趣。又以千树万树梨花喻漫天飞雪,出人意表又清新阔爽,于瀚海寒雪中勃发出温馨浓郁的绵绵春意。然后,用帘幕冰湿、裘衾不暖、角弓僵冻、铁衣难着等边塞特景实写军营雪后的奇寒,别有韵味。在瀚海凝云冰天雪地的背景下,写雪洒辕门、旗冻不翻的肃穆静景,映衬饯别宴会上胡乐急管繁弦的萧萧声动,抒发军旅异乡豪壮而又浪漫的气氛,透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雪满天山路,归骑洒蹄痕,交织诗人依依惜别和浓浓思乡的情谊。把瀚海寒塞雪中送别写得如此奇丽豪壮,充分体现了岑参边塞诗乐观浪漫的豪放本色。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课堂上讲过这首七言古诗(古风)的押韵,除了最后二联外,都是联内韵:“折、雪”押入声薛韵,“来、开”押平声灰韵,“幕、薄”押入声铎韵,“控、着(箸)”去声送御合韵,“冰、凝”押去声证韵,“客、笛”押入声陌锡韵,“门、翻”押平声元韵,最后二联“去、路、处”是去声暮御合韵。以收塞音韵尾的短促入声为主韵(首联就以入声韵起),体现了瀚海边塞雪野冰营的铁血军旅迫促凝重的主调。中间两次用平稳的平声韵间隔,调节节奏以显抑扬顿挫。尾两联变动遣散,用韵宽松,尾联上句“君”不入韵,用向下延展的去声韵收尾,悠远绵长,正好表达山回路转、余音不绝的思绪。
韵与情境意境合,当无问题。说到修辞,有学生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名句,一般认为用梨花比雪花是新奇所在,请问老师,在修辞上是明喻还是暗喻?“明喻”须明确示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像、似、如”之类的标记词;“暗喻”则直接说本体是喻体,不用标记词。如“父亲好像一座山”是明蝓,“父亲是山”就是暗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若把“如”理解为“像”就是明喻。塞外北风猛,飞雪来得早,忽然好像吹来一夜春风,把千万株梨树吹出白花。这样理解,就是把“忽”解为“忽然”,把“如”解为“(好)像”,很多教材、鉴赏书以及读者都是这样理解的。实际上,该句是暗喻,句中的“忽如”是一个副词,只相当于“忽然”,句子本意是“一夜春风忽如(然)来”,即副词“忽如”作动词谓语“来”的状语表示时间的短暂突然。由于“一夜春风忽如来”的“仄仄平平(仄)平平”在声调格律上实际相当于后五个平声连用,故调作“忽如一夜春风来”为“(仄)平仄仄平平平”以显示韵律的音步变化(二音节为一音步),且“忽如”用在句首更利于强调突兀新奇的意味。今通行的一般本子都用“忽如”(有的加注:“一作忽然”),而《全唐詩》卷一九九本就作“忽然”。
如,《说文解字·女部》“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广韵》“人诸切”日母鱼韵平声。由“顺从、依随”(古女性须听话顺从)义转有“往、去”义,《尔雅》“如,往也”,引申有“比得上、相当、如同、好像”等义。虚化作语尾助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七“如,犹焉也,语末助词也”,《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易·贲》九三“贲如濡如”、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易·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都是在动词、形容词后加“如”作词尾(后缀),表示“XX的样子”,“突如其来如”即“其来突如”,也就是“该事的来临很突然的样子”,《周易》这类“如”的用法很多。再如《礼记·玉藻》“揖私朝,煇如也,登车则有光矣”、“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韩诗外传》卷八“楚王盖悒如也”等都是。《论语》多在单音、双音形容词后加“如”作后缀,《论语·八佾》“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乡党》“趋进,翼如也”、“入公门,鞠躬如也”、“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摄齐升堂,鞠躬如也”、“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执圭,鞠躬如也”、“私觌,愉愉如也”。《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也属此类。这类词尾“如”已经与作形容词、副词后缀的“然”功能相同了,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然也。如、然,语之转”。
然,原为“燃”的本字,《说文·火部》“然,烧也,从火肰声”,《广韵》“如延切”日母仙韵平声。由燃烧引申有“照耀、明亮、明白、明了”等义,再引申表“肯定、如此”义,《玉篇·火部》“然,如是也”。虚化作形容词、副词后缀,为“XX的样子”,《论语·子路》“硜硜然小人哉”、《微子》“夫子憮然”;《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欣欣然有喜色”、“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苗勃然兴之矣”;《战国策·赵策》“文王闻之,喟然而叹”、“辛垣衍怏然不悦”。从读音上看,中古“如”、“然”都是日母平声,鱼韵(无-n尾的阴声韵)与仙韵(有-n尾的阳声韵)是阴阳对转关系,上古是鱼部与元部通转,故王引之训“如,然也”而谓“语之转”。同类的词尾(后缀)还有:“焉”,《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尔”,《论语·先进》“之路率尔而对”;“乎”,《论语·泰伯》“焕乎其有文章”等。
“忽然”很早就用作副词、形容词表时间极其迅速短暂,如《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唐诗中也多见用,如唐人吴巩《残句》“忽然一曲称君心,破却中人百家产”即是。
“忽如”为双音词表示时间极其迅速短暂也较早,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之三《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叹人生苦短,聊以行乐自慰,“忽如远行客”就是“匆匆远行客”,“忽如”最好看成一词,表示匆忙短暂,不必看成明喻而作“忽然好像远行的过客”。又《古诗十九首》之十三《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前已有明喻人生“如朝露”,故“人生忽如寄”也该是“匆匆寄居”而不必解作“忽然好像暂时寄居”。又西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寒暑相因袭,时逝忽如颓”,更应该是“忽然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