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庶 于 2020-5-19 11:26 编辑
鸟语花香
鸟语花香——汉语成语,意思是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出自南宋·吕本中《紫薇·庵居》。
这个赞美春景的成语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直白的表达让置身其中的人可以脱口而出,而旁人一听就懂。“鸟语花香”虽然只是耳朵和鼻子的感受,可经过大脑把这听觉和嗅觉的发现组合起来,视觉就呈现出了一幅春天的美景。 可能人们更多地认为发现美景主要是眼睛的事情,没怎么仔细想过耳朵、鼻子也能发现美景。那么,鸟语花香这个成语就提醒我们,声音和气味也是构成美景的重要部分。 这个成语从南宋使用至今900余年来,大家已默认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这是诗人美好感受的文字成果,已成为国人集体的文化认同。 我们不妨闭一会儿眼睛,嘴里反复默念:鸟语花香…… 或许你眼前会浮现出葱郁的森林,有鸟儿在树枝间婉转鸣叫,清丽的声音涤荡疲倦的内心,让你如梦初醒般思绪澄明。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落到林间各色的花朵上,洁净的空气中散发着奇异的花香,去浊纳清的呼吸之间,你便神清气爽。也许还会仿如置身仙境,远离了尘世喧嚣,内心有飘然的感觉升腾。 这个成语,千百年来让无数人体会到惬意、舒适、安然的美好感受,可见自然之美经文字凝结,便如同被封存进了一块景象琥珀里,有了传世的价值。这块琥珀佩戴于我们的意念之间,悬坠在胸前,与心境相通,护佑我们内心洁净、思绪澄明,时刻与“鸟语花香”同在。 我们其实听不懂鸟语,也不太明白花香怡人的生物化学原理,如何就能被“鸟语花香”打动呢?除了对成语的集体文化认同,或许还与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生命本能有关。 古代朝廷允许官员告老还乡、卸甲归田,而民间贤达多倾慕归隐山林。现代都市人热衷乡村旅游,而进城务工者挣钱后又积极回老家修房造屋。这些“回归”行为,我们其实不应全然看作是厌倦了都市。“回归”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可能还是受生命本能的潜在导引。也许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存有生于斯葬于斯、落叶归根的质朴理念,决定着人们对生命终结归属地的最好选择——埋骨青山,与鸟语花香为伴。 我们在意念中享受了“鸟语花香”的美,在文字间徜徉了一趟大自然,如此方便快捷,只因为我们都曾身临其境,亲身体验过它的美,并存储在了记忆里,而文字能将这些记忆顷刻唤醒。 我们珍爱成语给予的这些美好体验,也当珍爱鸟语花香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在青山绿水间,鸟语花香是一种天然的常态。如若因种种人为原因致使青山绿水遭到破坏,鸟语花香也当不复存在。 试想,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后,面对荒山野岭,我们闭一会儿眼睛,嘴里反复默念:鸟语花香…… 或许,往日葱郁的森林又浮现眼前,婉转的鸟鸣声似乎就在耳边,仿佛还看到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落到林间各色的花朵上,洁净的空气中散发着奇异的花香……可是,当你睁开眼睛,看到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听到的是哀鸿遍野、猿悲鹤怨,闻到的是乌烟瘴气、臭气熏天……仿如置身阿鼻地狱,远离了人间天堂,内心有惨然的感觉弥漫。 近年,国家致力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让不少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了休养生息,而绿水青山的确让当地老百姓拥有了“金山银山”。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是可以同向并进和实现双赢的。那些以环境为代价取得的经济发展,无一不是急功近利的短见行为。况且,受伤的自然环境多数是无法修复和还原的,还将遗祸子孙,成为后代数落和责骂的证据。 成语记下了人类为害自然的斑斑劣迹——竭泽而渔、焚薮而田、杀鸡取卵、焚林而猎,也记下了鸟语花香、湖光山色、草长莺飞、风和日丽的自然之美。如果要问你作何选择,你会有知行合一的答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