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41
注册时间2016-7-2
威望1912
金钱9826
贡献7618
金牌会员
 
威望- 1912 点
贡献- 7618 次
金钱- 9826 枚
 
|
诗境:乘物游心
蓬草 2024年12月30日
心随山水性,乘物自由行。
动静当如意,刚柔皆是情。
——《游心》
以人的活动为主线进行创作,是一种视角和方法。我将其称之为移步换景之法。除此之外,还有不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和创作方法。在这里,宇宙万物都依其自身之道运行,有其独立的价值。诗人意识到这一点,也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与宇宙同在,顺其道而行,乘物游心。
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主观之诗人描写万物,万物皆着我之颜色情感。而客观之诗人,则是以物观物。从王国维的这个著名的论断出发,我们可能陷入这样一种思路: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得区别在于有情或无情。不过如此理解,我们立即就会陷入逻辑上的矛盾。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如果客观之诗人不写感情,又何以能有境界,又何以称得上为“豪杰之士”?
我私下以为:无情感不成诗;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诗人是否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观察万物;前者以自我为中心表达情感(以我观物),后者不以自我为中心表达情感(以物观物)。所谓以物观物,就是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甚至是摆脱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
客观之诗人如何能够创造感人至深的作品? 对此,中国美学是将天地万物都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种生命美学。与此相应,中国的传统是把文学艺术当作生命,因此每件作品都是生命的体现。作品的风骨、气韵和神采是常见的文学艺术的评价,都是对生命活动的描述。
写山,我就是山;写水,我就是水;写云,我就是云。我与万物同在,同游,依万物的运行之道而动。宇宙不外乎我心。笔下的万物有生命,才会生动。诗作有生命,才有生气,有气韵,才有所谓的气脉通畅,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才会有神采,有神韵,有灵性;才有风骨,有血肉,有质感。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与天地同在,与天地为一体,人就可以表现天地的运行之道。
从心理学角度看,将天地万物视为有生命的东西是源于心理移情(empathy,现在通常叫作同理心或共情),粗略地可以分为情绪情绪移情和认知移情。前者为人类和其它动物所共有,都可以感受到同类甚至其它生物的痛苦和快乐;后者则主要见于人类(是否仅见于人类还没有定论),体现在对别人心智活动的理解。
移情是生物进化赋予我们的能力,是诗词、文学和艺术能够兴观群怨的基础。将身外之物视为有生命的东西,甚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伸是很自然的事情。例如,我们有心爱的物品,如衣服、书籍、心爱之人所赠之物、自己的家、自己的交通工具,如此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生命活动有关系,于是就成了我们生命的延伸。再推广一下,我们的故乡、国度、文化传统、整个地球和整个自然界也都与自我的生命活动相关联。因此见到心爱之物和心爱的环境被破坏我们会感到心痛,见到生机勃勃的环境我们会感到欣然。这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词汇之中:欣欣向荣。
王国维在区分主观和客观诗人之时,主要从情感角度区分主题和客体。在谈论以物观物时,主要是从认知角度区分诗人。他的论述在学者中间引发了不同的观点。理解情绪移情和认知移情的区别似乎有助于理清思路。
“以物观物”的要点是超越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而非排除人的情感色彩。无论是以人为中心的移步换景,还是以物的运行之道为中心的乘物游心,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诗词作品。
(这一篇短文的续篇是《诗境:无我之境》,聊补将未尽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