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寂静之声 于 2025-10-30 07:53 编辑
杜威与萨特哲学的本体论共性
我与AI 讨论,AI归纳整理
在哲学史上,杜威的实用主义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常被视为截然不同的思潮:前者强调经验、社会实践和工具理性,后者关注个体自由、存在体验和主体选择。然而,若从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深层逻辑来看,两者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首先,二者都否定经典形而上学的抽象本体论。杜威拒绝真理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认为真理是实践中被不断验证和修正的工具;萨特也反对先验的本质或固定的人性,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人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创造意义。表面上,杜威关注社会与经验,萨特关注个体与自由,但在哲学结构上,他们都把现实存在与实践作为哲学认识的基础。
其次,这种立场体现了二者的工具理性本质。哲学不再追求抽象的终极真理,而关注思想在现实生活和行动中的功能性价值。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实践、社会实验,还是萨特的自由选择、存在体验,都体现了哲学作为行动指导工具的特性。
之所以学界很少提出这一共性,原因在于表面差异显著、学术分类强调学派而非方法、跨文化比较复杂,以及传统研究侧重问题出发点而非方法论抽象。然而,正是这种方法论层面的相似性,揭示了现代哲学从抽象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转化趋势。
综上所述,杜威与萨特虽分属不同哲学传统,但本质上都是反形而上学的现实论者,以可操作的现实存在取代抽象本体,将哲学的认识目标转向实践、经验与生存本身。这种视角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两种哲学的理解,也为跨学派哲学比较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