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苑版主
精华281
注册时间2024-3-29
威望1779
金钱9549
贡献6279
版主
东方文苑版主
  
威望- 1779 点
贡献- 6279 次
金钱- 9549 枚
|
本帖最后由 寂静之声 于 2025-10-12 18:17 编辑
信仰和迷信,理念与信念
文/韩鲁珩
信仰和迷信,理念与信念,这两组相对应的词看似相似,长期以来被模糊,但在事实上有着基本概念的本质区别。信仰和迷信都包含着主观的“信”,但信仰基于理性的认知,迷信来自感性的盲从。同样,理念是基于某种逻辑的意识思想,信念可以来自理念,但常常包含感性的内核。
以往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一谈信仰,人们不自觉的把信仰归结到宗教的范畴,这是一个根本错误。孔子的信仰是“仁与礼”,是一种对社会秩序与人性善的坚定意识;老子的信仰是“道”,是顺应宇宙自然之理的精神执着;苏格拉底的信仰是“德性的自觉”,他为此宁死不屈;柏拉图的信仰是“理念的真实”,他相信超越现实的完美存在;亚里士多德的信仰是“理性与目的论”,即相信世界有可理解的秩序。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古代先哲都不是所谓的宗教信仰者,但他们都有着明确的信仰,这种信仰来自他们的理念。
信仰(Belief in Principle)是理念化的、理性化的,是人对某种价值、真理、道德或理想的坚定认同与自觉实践。它的本质是精神的自律,是人的理性与道德意识的产物。信仰建立在思想与理念的确立上。迷信(Superstition)则是一种感性冲动的依附,是人因无知、恐惧或心理依赖而形成的盲目崇拜。它以感性为主导,缺乏理性依据,甚至排斥理性。迷信建立在心理依赖与感性恐惧上。信仰是理性的信念,含有理性基础上的感性意识。信仰是理性与感性融合的文明意识。
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把信仰和理念,理性联系在一起的明确论述,这也是我们常常把感性盲从的迷信当作信仰而坚持的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