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寂静之声 于 2025-10-1 04:47 编辑
杂谈诗词诗歌(135)读不进去的三首诗 文/韩鲁珩
从发现自己无论如何读不进去三首划时代的诗作开始,我明确认识到自己绝对不是“诗人”。这三首巨作在诗歌作品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诗人的标志性读物,诗人们无不吹捧赞美,奉若圣经。我从好奇,求知和自我努力的角度,认真的,不止一次读过这三篇诗作。实话实说,我每次都是在忍耐中读完的,强迫自己读完的,即使读过几次我还是读不进去,不感兴趣,感觉不出历代诗歌评论,名人大家所赞赏的那样辉煌。开始,其中的两篇是读不懂,后来在各种解读和注释的帮助下算是读懂了,但没有增加任何好感。归根结底而言,不喜欢,没有兴趣才读不进去,所以我就是对这三篇巨著没有兴趣,谈不上任何喜欢,如此也证明了我绝对不会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这三首名著如下:
1,离骚(屈原)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的千古名作,写作形式开创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先河,但即使反复阅读多次,记住了其中的名句,比如“路漫漫何其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等,还是对全诗无法投入,更无深刻体会和感悟。
2,神曲(但丁) 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但丁的代表作,但丁讲述了他梦幻中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经历。我在大学读研究生时候买了神曲(地狱篇)的中译本,认真读,读一半就不想继续读,因为我对但丁讲述的故事完全没有兴趣。出国后读了炼狱(净界)和天堂。神曲有很多生动,充满想象力的诗语,我唯一记住的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3,荒原(艾略特) 我读过艾略特的荒原中译本和英语原作,从阅读感觉而言,英语原作的感觉要比中译本好很多。我阅读英语原作时候也有很多生词,需要不断地查英语词典。荒原这首诗,我能读进去并感觉好就是“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以及接下来的两段,之后的内容是越读越读不进去。荒原中很多句子是诗语优美,偶然挑选其中几段欣赏可以。
反思自己为什么读不进去这些辉煌的诗篇,大概以下几个原因:
1, 大多数对这些诗篇的的评价是从历史,哲学,文化的总体高度而论,讲述其中的世界观,哲学意识,宗教意识和政治意识。而我读诗就是读诗,不是读哲学,读历史,更不是读圣经,我也从不把政治和宗教,哲学和历史当作诗歌的文学价值的一部分。每个诗的作者都有他们的世界观,在作品中展示和流露他们的认识是正常现象,但我不一定赞同这些认识,我更注重是作品中表达的 ,能让我感受和共鸣的人性!
2, 美学理念和认识的差异,诗是文学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艺术是美的表达。什么是美(包括喜剧的美和悲剧美),我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是人类对生命的热爱,这种对生命的热爱衍生的各种情感和展示。对我而言,这些诗的政治和宗教意味太浓厚了,过于宏大,很难有切身具体的感受。
3, 时代的疏离感。离骚,神曲,荒原都和今天有着成百上千年的时间距离。我无法把自己带入百年前,千年前的那种社会环境,所以也无法体验屈原,但丁和艾略特在那个时代的心境。纵观人类进化史,除了人性之外,其它都在变化,只有人性没变,或者相差无几。人性,只有深刻揭示人性的文学艺术才不受时间和时代约束,有着持久永恒的艺术魅力。这几篇巨著主要集中在政治,宗教,理念等方面,或者自我标榜,或者写属于作者意识中的世界,和人性关联很小。
4,我从不相信文学艺术肩负着任何历史使命,更不是能够有意识地创作会改变文明进程。确实,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的文学作品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但并非任何作者能够有意识的达成,不过是水到渠成,或者歪打正着的现象。没有计划出来的伟大!
5, 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局限,对历史,哲学和文学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局限。我个人缺乏伟大开阔的心怀,也不在意世界是否大同,很少思考天堂地狱的存在,我在意的是平常的日子,个人的人生体验而已。无论我们如何生命灵魂升华,宇宙星空,纵横古今,无私无畏,还是不免一日三餐,从生到死,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离骚也好,神曲和荒原也好,对我而言都是太高大上了,还是亲情,友情,善良和人性的文字能够触动和感动我。
本来就不是诗人,又何必读懂那些只属于大诗人的恢弘巨作,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