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 102
|
古风词十一期初级班第二讲【青桐组】作业帖 |
| ||
| ||
|
| |
|
| |
点评
语言上,部分表述稍显平实,可在炼字上琢磨,让意象更鲜活,比如 “风过野田黄” 的 “过” 字,可换更具画面冲击感的动词,强化秋风拂过田野的动态 。
借景抒情自然,传达对辽北秋景的欣赏,但情感表达偏含蓄内敛,若在 “烟淡送清商” 等句,融入更个人化的感怀(如对时光、乡土的情思 ),可加深词的厚度
“阶下菊初香” 聚焦细微,以小景收束,丰富画面层次 。
意象与画面:“秋山”“野田黄” 勾勒辽北秋日大背景,质朴而有地域特色;“古塔凌云” 添历史厚重感,“迎晚照” 让静态古塔有动态呼应;“煤城烟淡” 融入当地人文风貌,“送清商” 借秋声渲染氛围;“阶下菊初香
格律:严格贴合《忆江南》词牌格律 ,“秋山好,风过野田黄” 起笔简洁,领起秋景;后续 “古塔凌云迎晚照,煤城烟淡送清商。阶下菊初香” ,在格律框架内流畅铺陈,节奏明快 。
| ||
点评
语言风格偏传统古典,若想求新,可尝试融入现代视角下对江南秋的独特观察,让旧景有新味;情感深度上,可挖掘采莲歌背后的乡土情、怀旧感,避免停留在景美忆美的表层 。
整体围绕江南秋韵,然 “留取伴吟哦” 稍显收束仓促,可细化 “伴吟哦” 的情境,比如描述采莲歌如何触动诗兴,让情感落点更实
“最忆采莲歌” ,借采莲歌串联回忆,将江南秋与人文活动结合,情怀别致 。
意象与情怀:“柳外兰舟惊白鹭,花间红蓼点清波” ,柳、兰舟、白鹭、红蓼、清波,组合成典型江南水乡秋景,“惊” 字让画面灵动,“点” 字精准绘红蓼点缀清波之态,尽显江南灵动秀丽
格律:遵循词牌格律,“江南曲,最忆采莲歌” 起句点题,奠定忆旧抒情基调,后续格律适配,节奏舒缓,契合忆旧氛围 。
| ||
点评
意象组合虽全,但可突出湿地独有特色,比如汉江湿地特有的水生植物、候鸟,让秋景更具辨识度 。
语言上,“群鸟舞晴空” “渔舟山影共长风” 等句较流畅,但可强化动词表现力,像 “舞” 字可再斟酌,找更贴合群鸟动态与秋日氛围的字
“游此好欢浓” 直抒游赏之乐,稍显直白。可借景隐情,比如通过描写群鸟、渔舟的自在,映射内心欢悦,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渔舟”“山影”“长风” ,将人文(渔舟 )、自然(山影、风 )融合,意境雄浑又有生活气息 。
“江水绿” 显秋日江水特质,“群鸟舞晴空” 营造开阔灵动氛围;“堤柳荻花成画卷,渔舟山影共长风” ,堤柳、荻花勾勒湿地植被景致,“成画卷” 具艺术化概括
| ||
|
| |
|
| |
|
| |
点评
问好同学,这首小词立意挺好的。写作娴熟加油
| ||
|
| |
|
| |
|
| |
|
| |
|
愿:岁月有情,时光不老
|
|
|
| |
|
愿:岁月有情,时光不老
|
|
点评
另外,格式可更规范,词牌与词题之间的小圆点(·)放在中间位置,正文开头空出两个字符位置。
中间的过渡和心理转变是否需作一些铺垫?
探讨:前四句着力渲染了秋夜的“寂”、“阑”(残)、“凄切”、“寒”等一系列冷色调、负面的情绪和意象,氛围已经铺垫得十分浓厚。尾句却骤然以“安坐”、“消闲”这种完全放松、超脱的心境收尾,中间的过渡和心理
第三四句中“凄切”对“撩人”对仗稍宽,但意境相协:秋虫声遥与新月寒光形成空间与感官的立体交织,延续了前句的寂寥氛围。
该词作格律严谨、脉络清晰、意境清雅,整体符合词牌要求。“秋庭”“蛩声”“新月”紧扣秋夜意象,“安坐消闲”尾句收束淡然,整体情景交融。
| ||
|
| |
| ||
点评
问好!小词读着很顺畅,突出了秋的美景。结句抒情,品诗香。
| ||
点评
问好!小词突出了秋的特点,短短几行字,写出了多个物象,表现了秋的美
| ||
点评
问好!同学用了夏秋对比的手法写出秋天的景色。既然秋日,应着重突出秋的特点,
| ||
| ||
|
| |
|
| |
|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11-6 04: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