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灵-儿 于 2025-10-20 14:22 编辑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兼 一作:无)
一、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自幼聪颖,七岁能文,14岁以神童身份赐同进士出身。历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官至宰相。至和二年(1055)病逝,追赠司空兼侍中,赐谥号“元献”。 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 二、文章解读: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仿佛是在默默饮泣。丝罗的帷幕悠闲地垂放着,罗幕之间传来缕缕轻寒。一双燕子,恩恩爱爱,成双成对地翩翩飞去。高高在上的明月,无法理解离别之苦。自顾自地散发着清辉,直到破晓,还斜斜地穿朱门入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落叶缤纷,凋零了绿树。我形单影只,一夜无眠,独自登上高楼。守着一颗痴心,满目含情,深深的思,深深的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用彩色的信笺,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书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也不知道思念的人在何处。 三、文章简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
四、赏析: 这首词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之苦,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以及所蕴含着的愁苦之情。 纵观全词,不得不说,这首词写尽了孤独哀愁,当真令人不忍卒读。全词句句皆为孤独,句句皆为寂寞,句句皆为相思,句句皆为愁苦。明明内心无比痛苦,可是却不得不一直隐忍将相思藏于心中。
虽独自居于这高楼之上,却见不到自己所思所念的人。更为可悲的是那个人究竟在哪里?都无从得知,又如何传达自己的相思之情呢? 所以,晏殊在这首词的最后说,我多想寄一封书信给自己思念的那个人呀,只可惜山高路远,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方?或许,这就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相思吧,明明思念,可是却无法传达,明明想要见面,却连对方身在何处都不知道,以至于满心相思只剩愁。 五、字词注释: 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的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谙:熟悉,精通。 离恨:一作“离别”。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凋:衰落。 碧树:绿树。 彩笺:彩色的信笺。 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词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兼:一作“无”。
六、释解全文: 1、“槛菊愁烟兰泣露” 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了主人公形象方面及内在的情感。 2、“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外在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是在内心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上片后两句是说,明月不明白离别的痛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住户。 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枨触(cheng chu)。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5、“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远寄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七、吟诵应知的几点: 1、关于入声字: 此篇文章的入声字:“菊、泣、幕、月、不、昨、碧、独、欲、尺”字,均是休止吟。 入声字: “阔”字,使用的是断续吟。 2、断续吟和休止吟: 断续吟:后面有拖音。 休止吟:后面没有拖音。 3、吟诵这篇文章时,要自然顺畅,达到景、境、情、调的相融,要从容、悠然地去吟诵,每个字都要清清楚楚,情感贴切。 4、这首词吟诵时,起句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要适中。气息要稳,字调要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