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深山樵翁 于 2025-9-30 14:22 编辑
双调合璧,雅韵恭贺,异曲同工,共谱华章 ——赏析樵夫先生《【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贺安徽省诗词学会成立四十周年(通韵)》 邺下来仪首席版主诗兰 .
【原作】
. 〔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贺安徽省诗词学会成立四十周年(通韵) ——依韵和杜昌海先生 樵夫 . 卌年时序史悠悠,细数光阴岁月稠。吟哦唱和同争秀,珠玑笃志求。并肩行、雅致丰收。经纶手,巧运筹,小阳春、喜庆歌讴。[过]小阳春、喜庆歌讴。诗咏群英,词赋宏猷。伯乐扬鞭,园丁浇灌,血筑金瓯。勤砥砺、初心相守。苦磨炼、春夏冬秋。饱览神州,技竞风流,功荐吟坛,驰誉七洲! . 〔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贺安徽省诗词学会成立四十周年(通韵) 杜昌海 皖江潮涌韵达悠,四秩耕耘成果稠。诗坛薪火传承秀,江淮风雅求,赋新声、浩荡难收。裁云手,织锦秋,趁东风、再弄潮头。[过]趁东风、再弄潮头。墨洒山河,情寄田畴。古调新弹,琼章绣句,醉染层楼。看今朝、群英竞守,待来日、逸气横秋。韵卷洪流,笔舞金虬,更绘鸿基,光耀神州。 . 【赏析】
. 两位作者以 “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 的曲牌,同贺安徽省诗词学会四十华诞,一和一原,各有巧思。皆以 “岁月成就” 为骨、“诗词情怀” 为魂,在格律框架内铺展学会四十年的耕耘与荣光,或重 “同心笃志”,或重 “潮涌新声”,却都尽显江淮诗坛的雅韵风骨与昂扬气象。
一、曲牌与格律:双调相携,承转自然
“水仙子带过折桂令” 属散曲中的 “带过曲”,需前曲(水仙子)与后曲(折桂令)一脉相承 ——前曲铺陈基础,后曲拓展升华,且后曲首句多承前曲末句,形成 “顶针” 式衔接,让两曲浑然一体。两作均严格遵循曲谱:水仙子中 “× 平 × 仄仄平平” 的起句、“仄平平、× 仄平平” 的分句,折桂令里 “×××、× 仄平平” 的领起与 “× 仄平平” 的叠句,皆合平仄、守通韵,既保曲牌的韵律之美,又让情感表达流畅不滞。这种格律的严谨,恰与诗词学会四十年 “守正传承” 的特质相契,形式与内容达成巧妙呼应。
二、同题异韵:一脉相贺,各展风华 (一)樵夫:以 “佳绩” 颂群英,以 “苦干” 践初心 1. 水仙子:两位作者同贺一事,却从不同角度切入,前曲述 “四十年之绩”,后曲抒 “未来之志”,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史悠悠” 见时间跨度,“岁月稠” 见内容丰盈,开篇便将学会四十年的历程置于 “时光长河” 的视角下,显其分量。接着 “吟哦唱和同争秀,珠玑笃志求”,聚焦 “人” 与 “心”:“同争秀” 写诗友们相互唱和、各展才华的热闹;“珠玑求” 写对诗词 “字字珠玑” 的执着追求,“笃志” 二字点出学会发展的核心 ——非独一人之功,乃众人同心向诗的坚守。末句 “并肩行、雅致丰收。经纶手,巧运筹,小阳春、喜庆歌讴”,收束前曲:“并肩行” 呼应 “同争秀”,写群体之力;“雅致丰收” 是四十年的成果总结,既指诗词作品的丰硕,也指诗坛风气的清雅;“经纶手” 赞学会组织者的谋划之功,“小阳春、喜庆歌讴” 则以 “如春” 的暖景,引出贺岁的喜庆氛围,为后曲铺垫。 2. 折桂令:拓展格局,抒尽 “吟坛之望”。后曲首句 “小阳春、喜庆歌讴” 承前曲末句,自然转入升华。“诗咏群英,词赋宏猷” 先总括学会的贡献 ——以诗咏颂群英,以词抒写远大谋划,将诗词从 “个人雅趣” 提升到 “承载宏志” 的高度。“伯乐扬鞭,园丁浇灌,血筑金瓯” 三句,以三组意象写学会的 “传承之责”:末句 “饱览神州,技竞风流,功荐吟坛,驰誉七洲”,将格局拉至最大:从 “览神州” 的视野,到 “竞风流” 的自信,再到 “荐吟坛”“誉七洲” 的期许,既赞学会已有的功绩,更寄望其未来能在全国乃至世界诗坛绽放光彩,气势昂扬,收束有力。 . (二)杜昌海:以 “潮涌” 写新声,以 “鸿基” 绘蓝图 1. 水仙子:立根江淮,写尽 “潮涌之兴”首句 “皖江潮涌韵达悠,四秩耕耘成果稠”,以 “皖江潮涌” 定地域特色 ——将学会的发展与 “江淮” 的地理文脉绑定,“韵达悠” 既写诗词的韵律悠长,也暗喻学会影响力如江水般绵延;“四秩耕耘成果稠” 与樵夫作呼应,同赞四十年的丰硕,却以 “耕耘” 突出 “主动开拓” 的姿态。“诗坛薪火传承秀,江淮风雅求,赋新声、浩荡难收”,聚焦 “传承与创新”:“薪火传承” 是守正,“江淮风雅求” 是立根本土,“赋新声、浩荡难收” 则是创新 ——不囿于古调,更谱新声,且这股新声如浪潮般 “浩荡”,尽显活力。末句 “裁云手,织锦秋,趁东风、再弄潮头”,以灵动的比喻收束前曲:“裁云手”“织锦秋” 赞诗人们妙笔生花,将诗词写成 “云锦” 般的佳作;“趁东风、再弄潮头” 则以 “弄潮” 的动态意象,写学会乘势而上的昂扬,为后曲 “续志” 埋下伏笔。 2. 折桂令:情寄山河,绘尽 “鸿基之望”后曲首句 “趁东风、再弄潮头” 承前启后,延续 “弄潮” 的昂扬气势。“墨洒山河,情寄田畴”,将诗词的题材拓展至 “山河” 与 “田畴”——既写家国之阔,也写乡土之亲,让诗词不再是案头雅玩,而是扎根大地的真情表达。“古调新弹,琼章绣句,醉染层楼”,写 “创作之美”:“古调新弹” 是 “守正创新” 的再申,“琼章绣句” 赞作品的华美,“醉染层楼” 则以 “醉” 写诗词的感染力,连 “层楼” 都被这份雅韵浸染,意境鲜活。“看今朝、群英竞守,待来日、逸气横秋”,对比 “今” 与 “来”:今朝是 “群英竞守”,众人同心守护诗坛;来日必是 “逸气横秋”,这份诗坛意气将如秋日长空般开阔豪迈,充满对未来的笃定。末句 “韵卷洪流,笔舞金虬,更绘鸿基,光耀神州”,以磅礴意象收束:“韵卷洪流” 写诗词之多、影响之广;“笔舞金虬” 赞笔力之雄、才情之盛;“更绘鸿基,光耀神州” 则将目标定格于 “筑就宏大基业,光耀整个神州”,比樵夫 “驰誉七洲” 的视野更聚焦 “家国”,却同样尽显江淮诗坛的雄心与担当。
三、两作合观:同心恭贺,共谱华章
两作虽角度有别,却有三大共通之处:以 “岁月” 为轴:皆从 “四十年” 的时间维度切入,前曲忆过往耕耘,后曲展未来宏图,让 “贺” 不流于空泛,而是有 “四十年实绩” 作支撑;以 “同心” 为魂:樵夫的 “并肩行”“初心相守”,杜昌海的 “群英竞守”“墨洒山河”,皆突出 “群体之力”—— 诗词学会的成就,非一人之功,乃众人心向诗词、共耕诗坛的结果;以 “雅韵” 为骨:无论是樵夫的 “珠玑笃志求”“技竞风流”,还是杜昌海的 “琼章绣句”“笔舞金虬”,皆以诗词的 “雅” 与 “力” 为核心,既赞学会对诗词艺术的坚守,也颂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一 唱一和,异曲同工,如双星辉映,既贺安徽省诗词学会四十年的辉煌,更将江淮诗坛 “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的精神镌刻于曲中,让这份 “贺礼”更具雅韵之美与精神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