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2-10-13
威望91 
金钱313 
贡献190 
 
 
 
高级会员 
  
 
     威望- 91 点
 
        
     贡献- 190 次
 
     金钱- 313 枚
 
 
 
 
 | 
 
 
        建议用“四种律句(含其变格)成对轮流排列”来代替传统的“替、对、粘”规则。 
       一、“成对轮流排列规则”的内容 
       《律诗平仄格律的四种律句成对轮流排列规则》(简称《成对轮流排列规则》)是:四种律句(含其变格)组成两对轮流排列;首字首韵和大拗依规确定平仄。 
     具体解释如下: 
1 、四种律句。 
A1—平平平仄仄 
A2—仄仄仄平平 
K1—仄仄平平仄 
K2—平平仄仄平 
      所有律诗都是由这四种律句(含其变格)排列组合而成的。 
2 ,组成两对。 
      以上四种律句按照“上下句字字平仄相反规则(对)”能且只能组成两个律句对,即 
A对:A1—平平平仄仄 
          A2—仄仄仄平平 
K对:K1—仄仄平平仄 
          K2—平平仄仄平 
      除首句入韵外,律诗的每一联必须是两对之一,不能混淆。 
3 、轮流排列。 
      A对和K对都可以作第一联,但它的下一联必须是另一个律句对。即律诗诗句的排列为:A对、K对、A对、K对 或K对、A对、K对、A对。 
所以,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标准格式为 
A1—平平平仄仄 
A2—仄仄仄平平 
K1—.仄仄平平仄 
K2—平平仄仄平 
(反复一次)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标准格式为 
K,1—仄仄平平仄 
K2—平平仄仄平 
A1—平平平仄仄 
A2—仄仄仄平平 
(反复一次) 
     首句入韵的后面叙述。 
4 、含其变格。 
     经过长期实践,公认允许四种律句平仄可以有以下变通: 
A1—平平平仄仄 变为A1*—平平仄平仄 
A2—仄仄仄平平,不允许有变通 
K1—仄仄平平仄 变为K1*—仄仄仄平仄 
K2—平平仄仄平 变为K2*—平平平仄平 或K2**仄平平仄平。 
    前者叫正格,后者叫其变格。在律诗的任何位置,变格与其正格通用。 
5、首字。 
    除句式K2—平平仄仄平 首字平仄有讲究外,其余各句式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不拘平仄。 
6、首韵。 
    如果首句入韵,就把首句不入韵格式的第一句平起仄收换成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换成仄起平收即可。即将 
    平起仄收不入韵—— 
A1—平平平仄仄 
A2—仄仄仄平平 
K1—仄仄平平仄 
K2—平平仄仄平 
首句换为平起平收入韵—— 
K2—平平仄仄平 
A2—仄仄仄平平 
K1—.仄仄平平仄 
K2—平平仄仄平 
(继续轮排) 
   将仄起仄收不入韵—— 
K1—仄仄平平仄 
K2—平平仄仄平 
A1—平平平仄仄 
A2—仄仄仄平平 
首句换为仄起平收入韵—— 
A2—仄仄仄平平 
K2—平平仄仄平 
A1—平平平仄仄 
A2—仄仄仄平平 
(继续轮排) 
   这就是首句入韵的两种标准格式。 
7 、大拗。 
   当句式K1—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变平为仄(第三字仍为平声),变成  仄仄平仄仄 或三四两字同时变成仄声,变成  仄仄仄仄仄 时,叫作“大拗”,此时必须把它的对句的第三字改仄为平补救,即将K2—平平仄仄平 改为K2*—平平平仄平或K2**仄平平仄平补救。 
      至此,《成对轮流排列规则》可表述为: 
        四种律句成两对轮流排列; 
        首字首韵和大拗依规平仄。 
        附言:本规则以五言为例,七言是五言前面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以第二字为准)而成,四言、六言可视作五言、七言分别去掉三、五字而成。绝句视作截取律诗的一二两联或一三两联而成。 
 
        二、《替、对、粘规则》的本质就是“成对轮流排列” 
      我们知道,律诗的四种标准格式是由四种标准句式(律句),每种律句轮流作第一句,按照“替、对、粘”规则排列而成的。 
      这四种律句是: 
句式A1—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句式A2—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句式K1—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句式K2—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替”要求每个诗句的偶数位置的平仄必须交替排列。由于律诗是由律句排列而成的,所以律诗的每个诗句满足“替”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 
    “对”的要求,除了首句入韵稍宽外,实际是要求每一联的上句和下句的每一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这一点在首句不入韵的格式表现得很严格。所以,“对”的要求就是,律诗的每一联必须是成对的律句对。由于首句入韵部分打破了字字相对的规则,再加上首字不拘,于是“”字字平仄相对”就演变成“偶数位置平仄相对”。这一变动后的表述,掩盖了“律诗的每一联必须是四种律句组成的两个律句对之一”(首句入韵的首联除外),即“成对排列”的本质要求,把一个具体简单易于操作的规则,变得抽象复杂不好操作了。 
     “粘”的要求是,后一联的上句和前一联下句偶数位置平仄必须相同。我们知道,四种律句,两个仄收,可作上句,两个平收可作下句并押韵。按照“对”的规则,它们能且仅能组成两个律句对。当一联一经确定,该联的上句与其下句平仄相对,故该上句不可能再作后一联的上句,于是,只能用另一个仄收的律句,也就是另一个律句对的上句作后一联的上句,即,后一联必须是另一个律句对。所以,“粘”的本质是规定了两个律句对必须轮流排列。 
   综上可知: 
“替”,规定了每一个诗句平仄必须是四种律句之一。 
“对”,规定四种律句能且仅能组成两个律句对,律诗每一联必须是两律句对之一(首字入韵例外)。 
“粘”规定律诗相邻两联必须是两个不同的律句对。 
所以,“替、对、粘”规则的本质就是:四种律句组成两个律句对轮流排列。 
 
三、“替、对、粘”规则已经失去了作为平仄格律通则的明确性 
   “替、对、粘”规则,大致形成于唐高宗武周时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律句的平仄格式出现了一些公认允许的变通,打破了“替、对、粘”原始的规定。历代专家根据这些公认允许的变通,提出了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孤平自救”、“半拗可救可不救”、“救仄不救平”、“救大拗”等等、等等,来补充“替、对、粘”规则,这样一来,“替、对、粘”规则就很不明确了。 
      我国的古诗词专家王力教授在其所著《汉语诗律学》里,除了首字不拘(律句平平仄仄平除外)和首字入韵和“大拗“””有特殊规定外,列举了四种律句有四种允许的变通(变格),本文作者将其整理如下: 
律句A1—平平平仄仄,变格A1*—平平仄平仄; 
律句A2—仄仄仄平平,不允许有变格; 
律句K1—仄仄平平仄,变格K1*—仄仄仄平仄; 
律句K2—平平仄仄平,变格K2*—平平平仄平,变格K2**仄平平仄平。 
          以上可概括为律诗平仄句式的“四型八式”,即律诗有四种标准句式(律句),加上各律句公认允许的变格,一共八种句式。再加上“大拗”这种特殊变化和首字有限制地不拘,以及首字入韵的规定,就穷尽了律诗诗句平仄的一切变化。 
        王力教授指出,律诗的任意位置,变格和其正格通用。这样一来,“替、对、粘”规则就只剩下“第二字保持对和粘了”。所以,王力教授最后说:“一联之内第二字平仄不相反 叫做‘失对”;后联上句和前联下句的第二字平仄不相同,叫做‘失粘。至于其他位置的平仄要由读者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言下之意是“替、对、粘”规则除了管第二字外,其他位置的字管不了啦!也就是“替对粘规则”已经不能明确规范律诗诗句的平仄啦! 
 
      四、《成对轮流排列规则》简明地穷尽了平仄格律的种种变化 
 
         王力先生虽然没有具体说明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第二字以外位置的平仄,但他列举了和正格通用的四种变格以及大拗特例。这样,我们只要知道律诗每一句应该排列何种律句,就可以根据该律句的正格或变格来确定该诗句每一个字的平仄。 
      传统的“替、对、粘规则”没有明确表述“四种律句成对轮流排列”这一本质要求,读者不知道某一个诗句应该是哪一个律句,因而不能用该位置的正格或变格来确定其各字的平仄。 
         《成对轮流排列规则》简单明白地确定任一诗行必须使用何种律句及该诗行能够且只能够允许的平仄变化。这就不需要去记忆被专家们翻来覆去讲解的许多让初学者头疼的术语,而运用自如地掌握律诗格律的全部平仄变化。简单说来:“成对轮排”加上“首字首韵和大拗依规平仄”解决了两个问题: 
        第一、明确规定了律诗的任一诗行必须使用何种律句——律诗的任一联必须是两律句对之一(首字入韵除外),律诗的相邻两联不能是同一律句对。 
       第二、明确规定了律诗的任一诗行能够且只能够出现的平仄变化——任一诗行的平仄格式必须合乎该位置诗行的正格或变格的平仄,以及首字平仄和大拗的规定。 
        合乎以上两条要求的诗行一定和律,反之,一定出律。 
    五、《成对轮流排列规则》易学易记、好用有趣 
1/四种律句(含其变格)能且只能组成两对 
四种律句: 
A1—平平平仄仄 
A2—仄仄仄平平 
K1—仄仄平平仄 
K2—平平仄仄平 
  这是任何一个学习律诗的人都熟记的。 
能且只能组成两对: 
A对:A1——A2; 
K对:K1——K2。 
这是一种新表述,理解了就很好记忆。 
含其变格 
      四种律句及各自变格表 
      (律句四型八式表) 
 
律句A1—平平平仄仄,变格A1*—平平仄平仄; 
律句A2—仄仄仄平平,不允许有变格; 
律句K1—仄仄平平仄,变格K1*—仄仄仄平仄; 
律句K2—平平仄仄平,变格K2*—平平平仄平,变格K2**仄平平仄平。 
      任何位置,变格和其正格通用,只要记住了各正格的变格,就掌握了该正格位置允许的平仄变化。 
    这是《成对轮排规则》核心内容,也是它得以简明实用的创意所在——记住四种律句及其变格。这是“成对轮排规则”的基础,可以利用以下口诀记忆各个变格: 
平起仄收三四换,律句A1—平平平仄仄 三四 两字平仄互换形成A1*—平平仄平仄 
仄起平收死古板(律句A2—仄仄仄平平   没有变格) 
仄起仄收三随意(律句K1—仄仄平平仄,第三字可以随意改平为仄,形成K1*—仄仄仄平仄) 
平起平收三安全(律句K2—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改仄为平,形成K2*—平平平仄平或K2**仄平平仄平 既可能是孤平自救,也可能是救大拗,也可能什么也不是,只是习惯性的改仄为平,所以该句式第三字改仄为平是安全无问题的。) 
      至于首字首韵和大拗的规定绝大多数学习律诗的人耳熟能详,这里不赘述。 
       “成对轮排规则”还很实用。它除了帮助我们在写作律绝时能比较自由地选择词语,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作品的格律美。本文作者老农根据《成对轮排规则》粗略检读了近1000(916)首唐以下至现当代的五、七言律诗、绝句,发现除去首字平仄依规变化外, 
        完全使用标准律句(正格)写成的   449   首,约占我检读律绝总数的   49%        
         使用了变格A1*—平平仄平仄  的   133首,占比为     14.5%    ; 
         使用了变格K1*—仄仄仄平仄的  14      首,占比为    1.5%    ; 
         使用了变格K2*—平平平仄平 或变格K2**仄平平仄平的85  首,占比为   9.3%   ; 
         使用了大拗补救的   75 首,占比为  8   % ; 
         使用了两种以上变格的  51 首,占比为 ,5.6%; 
         出律,即诗句不是正格或变格的平仄,或一联之内律句不成对,或相邻两联没有轮流排列(绝句的折腰体除外)有        109  首,占比为  12   %   。其中绝句,五绝出律比较多,主要是古绝;律诗,除了崔灏半古半律的《黄鹤楼》外,以“”失粘”居多,反映了唐以前还不太注重“轮流排列”。有趣的是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诸公》流传至今一共有四首七律,贾至原诗和王维的和诗都是“”失粘”,而杜甫和岑参的和诗都是一本正经地遵守了“替、对、粘”规则。个中奥妙耐人寻味。原来,贾至官至中书舍人, 官阶很高,王维资格很老,他们写诗比较随便,而杜甫和岑参当时是刚被朝廷录用的七八品小官,自然要谨小慎微了。 
       《律句成对轮流排列规则》还很有趣。 
如果我们用两对扑克牌,一对A,一对K来代表能且只能组成两个律句对的四种律句(含其变格),黑桃代表仄收,红桃代表平收,即 
 
一对尖子A: 
黑桃A代表律句A1—平平平仄仄(变格A1*—平平仄平仄) 
红桃A代表律句A2—仄仄仄平平(没有变格) 
一对老K: 
黑桃K代表律句K1—仄仄平平仄(变格K1*—仄仄仄平仄) 
红桃K代表律句K2—.平平仄仄平(变格K2*—.平平平仄平,K2**仄平平仄平) 
以上四种律句加上其变格,简称“四型八式”,这样《成对轮流排列规则》又可概括为: 
      四型八式两对牌,你方唱罢我登台。 
      首字首韵和大拗,平仄依规仔细裁。 
  变化莫测的律诗平仄格律,就变成简单有趣、经过适当训练小学毕业生、至迟初中二年级学生就可以纯熟掌握和运用了。若能达到那种境地,幸莫大焉。 
 
六、小结 
        一、四种律句及其变格(四型八式)以及首字首韵和大拗的规定,涵盖了律诗诗句的一切允许的平仄变化。所谓“替”就是律诗的每一诗句的平仄必须是“四型八式”之一,  并满足“首字首韵和大拗”的规定。 
       二、律诗的每一联必须是四种律句(含其变格)能且只能组成的两个律句对之一(首字入韵除外)。这就是“对”。 
       三、律诗的相邻两联不能是同一律句对,即律诗的两个律句对必须轮流排列。 
      因此,用“成对轮流排列规则” 
即:“四种律句成对轮流排列, 
       首字首韵和大拗依规平仄”,代替传统的“替对粘规则”是适宜的,简便的。 
 
         老农     20231027 
        写成于海南省海口市旅居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