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精华5
注册时间2018-10-5
威望3058 
金钱7560 
贡献2659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威望- 3058 点
 
        
     贡献- 2659 次
 
     金钱- 7560 枚
 
 
   
 
 
 | 
 
   古诗中的实字虚字,与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虚词不同。古诗的实字,基本是指名词。其他的字,例如动词、副词、介词等等都是虚字。形容词相对特殊一点,虚实不定。 
   现代汉语中,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本文中所谓诗中的虚字,王力专门做了解释: 
这里所谓虚字,专指某些疑问词、副词及语气助词而言。《汉语诗律学》 
王力先生举了不少实例,内容较多,今天先说一下副词。有些副词或者副词语的用法,在散文中罕见,几乎只出现在近体诗中。 
 
一、当时的口语 
这些副词,可能都是唐宋时期的口语,诗人用在了诗句中。 
1、例如:了 
自领闲司了无事。了,完全。了无事,完全没有什么事情。 
出自唐朝张籍《赠王秘书》: 
不曾浪出谒公侯,唯向花间水畔游。 
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在书楼。 
有官只作山人老,平地能开洞穴幽。
自领闲司了无事,得来君处喜相留。 
2、又如:却、漫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首诗在颔联转折,却,再的意思,修饰看。有转折之意,平日有愁,今日无愁。 
漫,修饰卷,随意、胡乱,心思不放在诗书上,所以是漫卷。 
出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又如: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浑,完全、简直,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承受簪子了。 
出自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又如:耐可 
耐可机心息,其如羽檄何。 
耐可,宁可,愿得, 宁愿追求名利之心平息,但是又如何处理朝廷的征召呢?。 
出自刘长卿的《赴宣州使院,夜宴寂上人房,留辞前苏州韦使君》: 
白云乖始愿,沧海有微波。 
恋旧争趋府,临危欲负戈。 
春归花殿暗,秋傍竹房多。 
耐可机心息,其如羽檄何。 
5、又如:无那 
强欲从君无那老。无那,无奈,想追随您在朝中做事,但是无奈老矣。 
出自王维《酬郭给事》: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6、又如:遮莫 
遮莫江头柳色遮,遮莫,亦作“遮末”。尽管,任凭。尽管江柳遮住,但还是有一支红杏斜出。女子折下来细细把玩,评价说,这是春风中及第的花呀。 
出自郑谷 (唐)《曲江红杏》: 
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
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每年考进士时,正逢三月杏花开放,时人称杏花为"及第花"。 
7、又如:取次 
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取次,亦作“取此”。随便,任意,草草,仓促。去江左的路上要爱惜自己,不要随随便便与人研究军事和兵法。 
出自杜甫《送元二适江左》: 
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 
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 
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 
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二、散文常见的副词,在近体诗中用法特殊 
  还有一些散文中常用的副词,例如太、最,散文中一般用在形容词的前面,但在近体诗中的用法很特殊。 
   例如:太。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 
出自杜甫《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 
王力先生举例“太“的这种用法,在诗中很少见。不过另一个字“最”,出现的比较最多。如: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阑前。 
出自唐诗人殷尧藩的《和赵相公登鹳雀楼》 
危楼高架泬寥天,上相闲登立彩旃。 
树色到京三百里,河流归汉几千年。 
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 
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阑前。  
太、最,都是表示程度的副词。一般在形容词前面,例如太快,最红等等。诗中却用在了动词的前面,最看、太向。 
这里的最,有特别、非常、极、尤、绝的意思。太,不太好理解,大概和最差不多。 
 
三、为押韵,放在句末的副词 
还有一些副词,为了押韵而放在了韵脚的位置,后面自然不能在修饰其他的词语。这在散文中是不允许的。 
这种用法的副词不多,大概是因为所属韵部字太少,不得已而为之。 
1、曾 
例如:幽寻得此地,讵有一人曾? 
这是倒装句,曾,作为副词,修饰的是动词:寻得。 
正常语序为:讵有一人,曾---幽寻得此地?这种用法,因为在首联,不需要对仗,所以倒装比较简单。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会用这种句法作诗的不多。 
出自王维《韦给事山居》: 
幽寻得此地,讵有一人曾。 
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 
庖厨出深竹,印绶隔垂藤。 
即事辞轩冕,谁云病未能。 
又如:排衙苦未曾。 
这句诗,可以理解为,诗人为了押韵,把曾后置了。正常的语序为,苦-未曾排衙。所苦者,未曾排衙耳。才高而位卑,心有不平。 
出自元稹的排律《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节选一段: 
心虽出云鹤,身尚触笼鹰。
竦足良甘分,排衙苦未曾。 
2、佥 
进律朝章旧,疏恩物议佥。 
这里是对仗句,佥,本意为都,对仗形容词旧。本诗中的佥, 王力先生解释为:佥同,一致赞同之意。可以看做省略了动词“同”,用副词佥,代表佥同。 
出自王安石排律《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节选一段: 
讴谣喧井邑,惠化穆苍黔。
进律朝章旧,疏恩物议佥。
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
申甫周之翰,龟蒙鲁所檐。 
3、皆 
如:森罗万象皆。 
用法和“疏恩物议佥”类似,皆,皆有之意,省略了动词有。 
出自南宋 · 葛立方《次韵仲平病间斋祠 》 
居士弹一指,森罗万象皆。 
聊倾三昧酒,不奉八关斋。 
雨罢帘初捲,山迎闼自排。 
萧然忘世虑,心境两相谐。 
 
   本文中提到的,都是近体诗中的副词使用现象。有的是口语入诗,有的是诗中用法独特,有的是为押韵而作韵脚。 
这些现象,大多是出现了近体诗后才出现的。不过现代人作诗,以上三类大多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