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精华5
注册时间2018-10-5
威望3058 
金钱7560 
贡献2659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威望- 3058 点
 
        
     贡献- 2659 次
 
     金钱- 7560 枚
 
 
   
 
 
 | 
 
一是要把握好七律的结构。 
七律的组成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可以把它写成四副对联,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也可以按格律要求对仗中间两联,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也可以只对一联的,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是要会谋篇布局。 
首联。可以随便起,但要定基调,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起比较随意,但要给全篇定下一个基调:是欢快、苍凉、悲壮,还是忧伤的。 
如李颀这首《送魏万之京》写离情,起就比较忧伤,一个“离”字定下基调;又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是如此;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起就很欢快。 
    祖咏的《望蓟门》:“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起以一个“惊”字定下全篇基调。记住:首联是定基调的一联。 
颔联,如果说,首联像一个泉眼,那么,颔联就是要让水流出来。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起承气脉很完满。 
   李颀《送魏万之京》的“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也是一路下来。记住:颔联是有担当的一联。 
颈联,要丰满而有内涵,有力。 
杜甫的《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时间、空间、声音、影像,处处精雕细琢,叹为观止。 
   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下就把情绪调动起来。最好是在颔联用力,这样重心较稳。 
颈联用力的例子,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从三顾茅庐,到辅佐完刘备、刘禅,几乎把诸葛亮的一生都装在这一联。 
   在这一联用典的例子,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联用这个典故是与宋玉有关的。他隐括了宋玉《高唐赋》的内容又揉合了自己的想法,使这一联丰满起来。记住:颈联是有故事的一联。 
   尾联,要收束有力有味。戛然而止、馀音绕梁皆可。但忌拖泥带水。 
   杜甫的“长使英雄泪满襟”、“舟人指点到今疑”,李颀的“空令岁月易蹉跎”,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都是不管前面多么伤感,到这里一句说完。记住:尾联是关闸门的一联。 
 
三是要避免平头 
例一 
孤城雨脚暮云平,不觉鱼龙自满庭。 
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甁。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当日乘槎便仙去,故人应罪曲江灵。 
——韩元吉《记建安大水》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 
 
例二: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高适《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 
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纪昀也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瀛奎律髓汇编》)。 
从上面例句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四平头有以下共同点: 
第一,都指两对仗联诗句的开头两字; 
第二,起码两联四句; 
第三,都是名词,或者偏正式结构,或者省略主语的主谓结构短语,一般在句首作主语; 
    必须强调的是,上述所说的“平头”是清代的诗人学者借用了南朝“四声八病”里“平头”一词,但词义绝非指声律瑕疵,而专指遣词造句的毛病。 
   准确地讲,是指律诗四联,特别是颔联、颈联四句开头第一个音步的字(词)都使用了名词,特别是工对名词,从而形成词性一致,意义重叠。七律的基本音步为“4-3”,音步细分可拆为“2-2-3”,开头前两个字为一个音步,节奏的重心在第二个字上,所以一般以第二字来作为标准来判断是否犯平头的依据。 
 
四是要避免上尾 
“上尾”是指在近体诗声律上犯双声之病。凡出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为双声,则犯“上尾”。在《平水韵》中,汉字共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律诗的出句句脚最好“四声递用”: 
   首句入韵的,四个出句的句脚“平、上、去、入”俱全; 
   首句不入韵的,“上、去、入”俱全,而且还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据王力教授考据,杜老多数律诗的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 
    律诗虽然在原则上不必考虑句中各仄声字的上去入三声,但“一句之中,四声递用”乃是艺术的最高峰。譬如: 
杜甫的《曲江》 
一片飞花减却春(平),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曲江》一诗,我们不难发现,白脚句都是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来安排的。也就是所谓的“四声递用”。 
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他的多数律诗的出句韵脚,四声交递: 
红军不怕远征难(平),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去),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岩暖(上),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入),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是要避免合掌 
    所谓合掌,说的是对仗中出句与对句词语相同、相近或内容相似。有人还善意地为如何判断合掌总结了窍门:①出句与对句可以合二而一者即为合掌;②出句与对句词语可以互换者即为合掌。 
避免对仗句合掌的有效方法有四: 
一是使用流水对。流水对又名串对,出句与对句各是一意,两句一气贯通,如行云流水,下句是上句意思的继续和补充。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离汉入胡,后又魂归故里。出句写生前,对句写死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两句两事,时间一前一后,江防破而国亡。杜、刘句均属因果句式。故流水对一般不可能合掌。 
 
二是使用遮表对。遮表一词出自刘熙载《艺概诗概》:或前遮后表,或前表后遮;表谓如此,遮谓不如彼。古代诗人中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无客醉”“有莺啼”是前遮后表。李商隐《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非”与“是”相对,也是前遮后表。遮表对一般不合掌,因上下两句各为一意,故两句主词一般不相同。如前例杜诗“弟”与“家”,温诗“客”与“莺”,李诗“楼台”与“冠剑”。又如今人王在德《维山》:“石涧有情还绕护,岚烟无意自缝裁。”(前表后遮);贾来发《回乡》:“瓦草无声攀弃舍,树桩有意秀年轮。(前遮后表)。还有本人的《宜昌车溪游》:“无歌不踏龙门阵,有月还窥吊脚楼。”及《前进新村赏景》:“烂木桥头无烂木,真观庙畔有真观。”均属遮表对,故使用遮表对不合掌。 
 
三是使用邻类对。邻类对又称并肩对,就是景物对景物、人事对人事,名词同类或同小类相对。杜甫《登楼》:“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同写自己老病孤苦,“万里”与“百年”相对,上句从地域着想,下句从时间着笔。又如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同小类名词相对,而“日沉阁”与“风满楼”意象大异,一静态一动态。所以邻类对仗句中比肩相对,是比较容易避开合掌的。 
 
四是句中自对。自对有两种:一种是一词二字自对,联合结构,如“宫殿”、“疾病”、“教育”(同义)。“古今”、“成败”、“南北”(反义)。连绵字如“翡翠”、“依稀”、“萧疏”视同二字自对的联合结构。另一种是句中二词自对,二词本身可以为非联合结构。有了自对,就可以宽对,不必词性相同和词类相近。如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这是句中二词自对,“城上”可对“屋里”,“东家”可对“西邻”。自对容易避开合掌,而且还可算工对,何乐而不为。 
    所谓诗词的三贵,是针对练意而言的。古人对作诗的练意提出了三个要领,即:贵约、贵新、贵深。所谓贵约,是要简明扼要,做到一诗一个中心;所谓贵新,是说立意要有新意,尽可能从某个侧面反映自身特色,要尽可能地发挥想象,要有奇思妙想,有些看似不合逻辑,但在情理之中的想象要大胆运用;所谓贵深,是指应注意言情、言理,俱是至情至理,感人至深。即便咏物,也应做到色调鲜明,生动形象。 |   
 
 
 
 |